1943年,23岁的张爱玲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在上海文坛立时走红。
到了第二年的初春,因为与胡兰成的相识、相知和相恋,张爱玲的创作进入鼎盛时期。
除了读者耳熟能详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外,她还有一篇不容忽视的中短篇小说《年轻的时候》。
这篇小说1944年2月第一次在《杂志》第12卷第5期上发表,后来收入《传奇》中。
小说的主人公潘汝良是一个读医科的大学生,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他不愿意与俗不可耐的家人相处,对一个漂亮的俄国女孩沁西亚动了情。
然而毕竟还年轻,潘汝良不想过早地被束缚在婚姻的牢笼里,畏畏缩缩地不愿意与沁西亚继续发展下去。
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随着沁西亚与一个俄国小伙子结婚戛然而止,只是后来当潘汝良听说沁西亚生病后,还是忍不住去看了她一眼。
这部看似情节平淡的小说,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4岁的张爱玲在书中展现出深邃的哲学思考。
即使放在如今,我们依然能够从中感受到,年轻人在重大人生课题上的迷茫与挣扎:
既想追求完美的爱情,又不想被婚姻所牵绊,内心深处更渴望自由,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拥有幸福的一生。
来源:全景视觉
对现状不满,是年轻人的通病。
法国诗人阿尔弗莱·德·缪塞说:“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瓣花代表一个梦想,每根刺昭示一种现实。”
无论生活在什么年代,现实总是鲜花与荆棘同在,但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往往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难以接受现状。
潘汝良就是这样,他看不惯做着酱园生意的父亲每晚独自喝酒,还觉得母亲是个旧礼教压迫下的可怜人。
至于两个姐姐,他则觉得“长得不怎么美而不肯安分”,而潘汝良对一大群弟妹,更是用“脏、惫懒、不懂事”来形容,以至于他在家里向来不开口说话。
因为不想回家,他每天下课后去语言专科学校念德文,但也没有专心地学,反而心不在焉地握着铅笔,在书上画小人。
由于心思飘浮,潘汝良画出来的永远是一个向左的侧脸,没有头发,也没有眉毛、眼睛,只有从额角到下巴的极简单的一条线。
游离于家庭之外的潘汝良,每天看似在认真学习,其实并不上心,张爱玲形容“他是一个孤零零的旁观者”。
也因此在语言学校邂逅沁西亚的时候,这个跟潘汝良画的侧脸一模一样的女人,立马就抓住了他的心,就像无根浮萍靠了岸一样。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
原本应该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却因为对现状不满,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过上了死气沉沉的日子。
却不知道时光易逝,没有人能够永远年轻,当那些不被珍惜的时间悄然离去的时候,连一声招呼都不会打。
来源:全景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