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功名尚未成》出自1994年《三国演义》第26集《回马荐诸葛》的插曲(该集四分之三处);作词:朱晓平,作曲:谷建芬,演唱:隐士。
《壮士功名尚未成》这个插曲是与诸葛亮一同隐居的贤士一起吟唱,在山中雪景的衬托下这个插曲既唱出了刘备未立基业的忧愁,着急去见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又道出了隐居之地贤人未遇明主。
【《壮士功名尚未成》内容】
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
君不见,静谷遗贤空对酒,谁人曾与叙经纶。
9、《谁肯论英雄》
《谁肯论英雄》,出自1994年《三国演义》第26集《回马荐诸葛》的插曲(该集五分之四处);作词:朱晓平,作曲:谷建芬,演唱:隐士。
《谁肯论英雄》这个插曲是与诸葛亮一同隐居的贤士一起吟唱,在山中雪景的衬托下这个插曲唱出了三国时期只有心有天下、平生志在天下的才是英雄,暗喻刘备心怀天下。
【《谁肯论英雄》内容】
往昔千载皆入话,鹰扬伟烈冠武臣。
平生唯有天下志,至今谁肯 谁肯论英雄!
10、《一夜北风寒》
《一夜北风寒》,出自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第27集《三顾茅庐》开头部分,黄承彦在下雪天偶见篱间梅花感而诵之。由罗贯中作词,谷建芬作曲。
《一夜北风寒》这首诗题为《梁甫吟》: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飘尽江山旧。纷纷鳞甲飞,倾刻偏宇宙,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骑鹿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梁甫,山名,在泰山脚下,很多人死后葬于此。
《梁甫吟》为乐府楚调曲名,,是挽歌、葬歌,咏人死后葬于梁甫,诗意悲凉凄切。后来人民就用《梁甫吟》喻指那些意绪悲凉的诗作。
诸葛亮在南阳躬耕时有感于当时连年的战乱,民不聊生的境况,以及自己的才智未被赏识无以施展,而心绪悲凉,故吟此以寄托。
【《一夜北风寒》内容】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
仰面观火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
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11、《有为歌》
《有为歌》又名《卧龙吟》,出自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第27集《三顾茅庐》插曲(该集27分钟开始),诸葛亮出山的一段,十分感人。由王健作词,谷建芬作曲,戴建明演唱,李一丁配乐完成。
《有为歌》讲的是诸葛亮出山的一段,十分感人,《有为歌》的歌词大致分为三段。第一段,自“束发读诗书”至“世乱时危久沉吟”,描述了诸葛亮出山前的生活与思想。“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勾勒出了一个勤奋好学、充满智慧的青年形象。“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则把握住了《三国演义》原著中的诸葛亮形象:既洁身自好、不求闻达,又满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看似矛盾的心曲,实则是诸葛亮雅号“卧龙”的真实内涵。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个重视律治、行法如山的治国大师。后世的一代代知识分子怀着自己渴慕知遇、又长保清高傲然的文人衷肠,在这个人物身上添加了太多的笔墨;而一代代平民读者,又在向往智慧与正义的心态促使下,将诸葛亮变成了一个“多智而近妖”的形象。这两种历史心态叠加起来,就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历史来源。从影视剧安置情节、塑造人物、呼唤历史精神等各种角度上说,《卧龙吟》是成功的,也是无可替代的。但由于歌曲本身完全从属于文学人物形象和电视剧,以至于《卧龙吟》湮没在了历史中。除了“三国迷”和“孔明粉”之外,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更不要说被它感动了。
【《有为歌》内容】
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
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
凤兮凤兮思高举,世乱时危久沉吟
凤兮凤兮思高举,世乱时危久沉吟
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
半生遇知己,蜇人感兴深
明朝携剑随君去,羽扇纶巾赴征尘
龙兮龙兮风云会,长啸一声舒怀襟
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
余年还作垅亩民
清风明月入怀抱
猿鹤听我再抚琴
(天道常变易 运数杳难寻)
啊……
(成败在人谋 一诺竭忠悃)
(丈夫在世当有为)
(为民播下太平春)
啊……
(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
(余年还作垅亩民)
(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
(余年还作垅亩民)
(清风明月入怀抱)
(猿鹤听我再抚琴)
12、《民得平安天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