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一下子转到十三年后,爱丽丝的父亲已经过世。她与母亲前往参加父亲朋友的宴会,不过实际上这是为爱丽丝准备的订婚派对,原来母亲早已打算将她嫁给父亲朋友的儿子。路途中,母亲责备爱丽丝没有准确的着装,既未穿戴胸衣也未穿长袜。这个小小的场景以及之后的宴会,让我们看到爱丽丝处在一个教条成规的小社会之中,她只能质疑「谁能决定什么才是正确的?」,面对婚事她也只能犹豫踌躇地表达她的不愿意。换言之,彼时的爱丽丝仍被成规习俗束缚着,尚不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若我们用弗洛伊德的话说,「超我」 完全压制住了爱丽丝的「本我」。
也正是在这个当下,兔子出现了,从而引导她钻进树洞,到了整个地下世界。整部电影正是据此被划分为了三个部分:梦游仙境之前,梦游仙境,以及梦游仙境之后。事实上从地下世界回来之后,爱丽丝仍是回到了这个订婚宴会之中,但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抉择。这样的叙事结构恰恰在告诉我们,这场梦游仙境的奇幻旅程正是爱丽丝的自我成长之路,它促成了爱丽丝的转变。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仙境中的梦游并非与现实截然无关,它似乎正是促成人在现实中转变的力量源泉。
爱丽丝进入仙境之后,迎接她的动物们、花朵以及双胞胎们都认为她是错误的爱丽丝,她不是那个要来拯救他们的爱丽丝。为了判断这点,他们便去救助于智慧之虫亚伯索伦 (Absolem),但亚伯索伦的回答却是:「不完全是」(not hardly)。这句话使得动物们再次以为爱丽丝并非那个正确的爱丽丝。不过这却是一个极其值得玩味的答案,什么叫「不完全是」?一个是与不是的中间状态,换言之,一个开放的状态。在爱丽丝与亚伯索伦最初的对话里,亚伯索伦问道「你是谁」,爱丽丝回道「爱丽丝」,但亚伯索伦却说道「那我们来瞧瞧」。这令爱丽丝困惑不已,因为她认为她当然知道自己是谁。然而真正的问题却是:究竟是什么标识出了她这个人?
在影片后半段,白皇后要征召勇士之际,爱丽丝又再度陷入迷茫,因为那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她,倘若她不是那个正确的爱丽丝,那么她也无法打败那只巨龙(Jabberwocky)。她来到了智慧之虫身边,试图寻求它的帮助。但是亚伯索伦说道:「如果你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我是帮不上忙的」。听到此言,爱丽丝反驳道:「我的名字是爱丽丝,我住在伦敦,我的妈妈叫海伦,我的姐姐叫玛格丽特,我的父亲是查尔斯·金斯利。他的眼光远大,能看到大半个世界,没有什么能阻止他。我是他的女儿,我叫爱丽丝·金斯利」。名字、出生、亲人,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与成长息息相关,但它们真的就标识出我们是谁了吗?它们就代表着我们了吗?
爱丽丝与动物们都一直纠结于她是不是那个「正确的」爱丽丝,是不是那个来拯救他们的爱丽丝。然而在一个存在主义的脉络下,这毋宁说是一个假问题。因为并非是一种「正确的」本质才决定了我们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而是我们的行为才决定了我们的本质如何。「存在先于本质」这句话标语正鲜明地体现了这点,人之本质并非是某种先天被决定的东西,而是在人的存在方式之中才被决定的。因而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并不存在一劳永逸的答案,而始终是人的行为选择才标识出了「我是谁」。
哲学家尼采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写下了《瞧这个人》(Ecce Home)这本自传式的小书,它当然标识出了尼采的思想,但同时也是一种自我书写,从而标识出了尼采这个人。《瞧这个人》的副标题正是「人如何成其所是」(How One Becomes What One Is),这同样表达了,人之所「是」并非是一种先天的规定性,而是在其「成」的行动中所展现的。
回到电影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并不是爱丽丝是「正确的」爱丽丝,她才能够*死那只巨龙,而是她做出选择、去*死巨龙之后她才会成为那个「正确的」爱丽丝。在爱丽丝最后与亚伯索伦对话之际,这只智慧之虫正在化蛹,而它对爱丽丝说道,这不是死亡,而是「转变」(transform)。这是虫化蛹成蝶的时刻,同样也是爱丽丝转变的时刻,她终于能够抛下过去的那些踌躇,勇敢地面对未知与不确定,而做出选择。
或许人人都想要转变,都想要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然而转变的前提却是始终保持一个开放的空间,倘若没有这样一个开放的空间,没有对未知的惊奇 (Wonder),这样的转变将是不可能的,而人也将始终困陷在桎梏与「如果当时…那就好了…」这样的懊悔与麻木之中。所以,什么是爱丽丝的梦游仙境 (Wonderland)?它是一个奇幻场所,但更是一个引发人对于未知感到惊奇的地方 (wonder-land),唯有在这样一个不确定之中,才有选择的空间,才有成就自己的可能。而「感到惊奇」同样也是亚里士多德对于哲学最初的定义。遗憾的是,许多人长大成人之后,往往都失去了对事物感到惊奇的能力,失去了做梦的能力,由此也丧失了自我转变的可能,从而陷在「其实这样也挺好」的自我安慰之中。
在这样的解读脉络下,我们可以再来看看影片中由疯帽子 (Hatter) 所说,并引起后来影迷们广泛讨论的这个问题:「为什么乌鸦长的像写字台?」(Why is a raven like a writing-desk ?)。最为知名的答案来自于《美丽新世界》作者赫胥黎(link is external)于 1928 年的回答:because there is a “b” in both, and there is a “n” in neither。字面意思是因为两者中都有一个 "b",并且都没有 "n",但其实刚好相反,应该是两个字中都没有 "b",而都有一个 "n"。但这句话真正想说的,却是在 "both" 中有一个 "b",在 "neither" 中有一个 "n"。赫胥黎的文字游戏其实意在用一个无意义的答案去回答一个无意义的问题。影片中的这个问题本无答案,但它却可以有一种策略性的功能,那就是鼓励对于未知事物的发问。只有问题被提出,才有思考的可能;倘若人不会发问,那就既无思考亦无想象的空间。
电影故事的末尾,爱丽丝重新回到宴会。而在经历过一次彻底的自我成长后,她已发生转变。此时的她能够果断地拒绝婚事,知道这是「她自己的人生」,也要由她决定该做什么,更是向她父亲的朋友建言,将远航商路进一步扩展到中国,最终独自踏上轮船,只身远航。这是那场奇幻经历带给爱丽丝的蜕变,也是仙境与现实之间的联结。而这部电影之于观众,亦当如仙境之于爱丽丝一样,把它当作一个充满惊奇的地方,从而为自己打开一个创造性的空间,去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
爱丽丝的“前生”
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是根据其英国的童话大师刘易斯·卡罗尔的小说《爱丽斯漫游仙境》改编。
在刘易斯的原版小说中,描写的是九岁时候的爱丽丝,因为贪玩而跟着一只兔子掉进了一个兔子洞里。进而发生了后面一系列的事情。
而蒂姆·波顿执导的电影是爱丽丝十年后的故事,十年后,19岁的爱丽丝再次回到仙境中,因为上次走的时候喝了药水,选择忘掉这里的一切。所以,当她再回来的时候,才感觉如此的陌生。
电影中,疯帽子第一次见到爱丽丝的那种高兴与激动,证明他是一直爱着她的,终于在一次危机之时将她盼来,虽然她不记得自己了。可他依然默默守护着他。
当初爱丽丝问他:“你知道乌鸦为什么长得像写字台吗?”他摇头,说:“不知。”爱丽丝说:“因为我喜欢你。”
在最后,爱丽丝而现在他执着地问她同样的问题,她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据小七的不完全统计,电影中疯帽子一共问了六次。在最后,爱丽丝走的时候,忍不住问他:“乌鸦为什么长得像写字台?”疯帽子只是笑笑,并没有说话。
而导演很暖心的是,为了弥补爱丽丝这次回来失忆了的遗憾,这次回去时喝的恶龙的血并没有让她失忆。当然,理性的孩子可能也感觉到了,导演这么做或许也只是为了剧情需要。
爱丽丝的“今世”
电影中的爱丽丝并没有向小说中的那样,一番冒险过后发现这只是一场梦。电影中导演更像是很正能量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很勇敢的爱丽丝。她刚回到仙境中的时候,胆小害怕,一直想要逃走。就连那只蓝色的毛毛虫都说:“你现在几乎不可能是我们要找的爱丽丝。”
可是,经历了重重磨难之后,她重新勇敢了起来,变成了真正的爱丽丝。要问她是爱丽丝吗?她是,她当然是,她一直都是。可她是怎样的爱丽丝呢?这就要取决于她自己了。
就像生活中的我们一样,每天都在变化,努力学习,努力进步,希望不久的将来,你会变成自己心目中的那个爱丽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