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前,23岁的奉贤姑娘曹水林,在听完媒人给她介绍的婚事后直皱眉。“吴房村”这三个字在她看来,基本和穷乡僻壤划等号,附近的姑娘们都不喜欢嫁到那里去。
但几天前,已经66岁的曹水林坐在自家小楼别墅里,和记者说起这段往事时,无不感慨地说,谁能想到自己的这一嫁竟在无意之中“押中了宝”,如今的吴房村已经成为了奉贤区最亮眼的“明星村”之一、乡村振兴的典范,每一位吴房村人也因此倍感自豪。
吴房村
从一个贫困的小村庄,到成为上海第一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究竟发生了什么?记者日前来到位于奉贤青村镇的吴房村,通过走访村民,寻找这里一朝蜕变的原因。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村民曹水林:曾是远近闻名的穷村
曹水林还清楚地记得,上世纪70年代自己第一次走进吴房村看到的情景,连水泥路都没有,只有一条泥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最近的公交车站在一里路外,出行非常不便。而她的新婚丈夫,家里条件也不好,两间平房的屋顶都是用茅草盖的。村里没有什么产业,只有一个小工厂,村民们基本上靠着种地为生,收入少得可怜,一年吃不了几次肉,顿顿吃豆腐。即便在当时,吴房村也是远近闻名的穷村。
吴房村村民曹林水正侍弄花草
“肯嫁过来主要是因为我老公人品好,勤奋踏实,我爸妈觉得他人不错,条件差一点也没关系。”曹水林告诉记者,结婚后两人生儿育女恩爱和睦,辛勤工作节俭持家,婚后没几年便把平房翻成楼房,年收入到达了近千元,在当时的村里已经算是高收入家庭。
上世纪90年代后,上海步入了高速发展期,即便远在南郊的吴房村也能体会到发展给家乡带来的改变,村民的收入提高了,村里的硬件慢慢改善,平房被楼房替代。但此时的吴房村在众多上海乡村中,并没有太多亮眼的表现。
吴房村的蜕变要从2年前开始说起。当时吴房村通过部分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生态环境改造腾出了发展的空间,同时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曾经的村居危房被改建成了粉墙黛瓦的江南庭院,浑浊零乱的小河浜打通梳理后成为了清澈的景观河道。
曾经的村居危房被改建成了粉墙黛瓦的江南庭院
而更重要的是,吴房村1、2、9三个小组,75户村民享受到第一批“改造红利”。焕然一新的吴房村,内设产业板块、创业板块、活动板块及配套板块,定位为一个集黄桃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一体的园区。
曹水林的新家,就是村里完成改建的第一批民居。三分灰、七分白,传统不失设计,开门便是小桥流水、桃花满园。住在这样环境中建成的小别墅,让曹水林笑开了花:“做梦也想不到,退休以后居然能住上这样的房子。”现在曹水林夫妇靠着租房加分红,一年有几万元的收入,老俩口靠这些收入完全够用了,有余力还能帮两个女儿带带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