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强国是什么电视剧,申卫强电视剧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04-21 14:04:27

第三单元《无名英雄》于敏,以艰难曲折的氢弹理论科研攻关为主线,丰满细腻的家庭情感故事为侧面描写,讲述了这个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氢弹之父”的故事。

剧情开始于1961年1月,于敏和妻子孙玉芹还正为出国留学做着准备。这时,面对发达国家的严重封锁,中国只能白手起家研制氢弹,负责牵头组织氢弹攻关的领导老郝找到于敏。茶馆里,戏台上唱着京剧《空城计》,领导老郝指着戏台开始对于敏旁敲侧击。戏曲人物在此托物言志,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寓意为科学家以身许国的报国志。路边馄饨摊,老郝问于敏,是否愿意加入氢弹理论预研工作,而转到氢弹理论研究,放弃的不只是出国深造的机会,还有即将完成的论文及过去的一切荣誉。还要从此对自己的事业严格保密三缄其口,“点了头,就得一辈子默默无闻隐姓埋名,那是带到坟墓里去的秘密”。即使在最亲的家人面前,也要做个“哑巴”,“谁也不知道你在干嘛,他们会以为你犯了错误”。“咱不能让别人欺负,国家存亡的事儿必须干。”于敏一边闷头吃馄饨一边说,看似不经意间一语带过,语气里却带着斩钉截铁。一句承诺,许下一生,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写实笔法,胜过千言万语。

踏入氢弹理论小组的第一天,老郝就告诉于敏,“整个国家在等答案”,克服一系列困难之后,于敏的计算为氢弹计划节省了几年时间几亿资金。而在于敏攻克难题的同时,怀胎十月的老婆孙玉芹即将临产。临盆那晚,孙玉芹把熟睡的大女儿托付给邻居,独自一人提着脸盆,待产包步行去医院。这就是科学家的妻子,为国舍家。氢弹研究到了下一个关口,于敏带领大家没日没夜地抓紧进行计算。他还想尽办法给大家补充营养,把母亲给孙玉芹补身体的鸡蛋都“借”了来。直到孙玉芹生病发烧,于敏才想到要回家照顾妻子,却被孙玉芹劝阻,让他以工作为重。

1965年9月,于敏等人终于在理论上取得了进展,为了验证方案可行性,他带队到上海,通过国内唯一的一台万次电子计算机进行验算。1965年11月,于敏设想的模型在计算机验算中取得了成功,氢弹理论取得了决定性的重大突破。于敏激动地打电话给妻子,但不知该说些什么。放下电话,他回想起当年自己与妻子相识相恋的往事,那时候他是个一心埋头搞科研的“物理学疯子”,孙玉芹却看中了他的淳朴和纯粹。如今,他终于取得了对国家人民有重要意义的理论成就,却因为保密原则,无法与妻子和孩子们分享这份喜悦。

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他,多年以来却默默无闻。他曾隐姓埋名28年;因为他和同事们的鞠躬尽瘁,中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只用了两年八个月时间。多么值得歌功颂德的中国功勋。

最后一集中,于敏讲述了完成氢弹试验数据监测仪器安装调试工作。于敏归家后的时光。那是长期以来于敏对家人深深亏欠的补偿,也表现出这个不平凡人物的平凡一面。无论是哄妻子开心,还是给孩子们讲睡前故事,这位有些书呆子气的大科学家都笨拙得可爱,真正的男人也有柔情的一面。

1967年6月17日,氢弹成功引爆,胜利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于敏一家在北京正在拍摄全家福,刚从照相馆出来,便遇见了欢庆的人群。依然要保守秘密的于敏借口发工资让妻子买一只烤鸭庆祝,但妻子道出了家中的拮据,他默默低下了头。

回到家中听到氢弹爆炸的广播,于敏终于没忍住泪水,他没有向妻子说明原因,而是要了一杯酒。午夜,待家人入睡后,于敏在书桌上展开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心中默念起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醒来的妻子看到这一幕,潸然泪下,先国后家,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正如于敏的名录: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并足以自慰了。发达国家能做出来的,我们也能够做出来,并且更快。这就是忠于祖国无私奉献,钻研科学执着追求真正体现。国之大者,为国为民,当之无愧的无名英雄。

申强国是什么电视剧,申卫强电视剧(5)

第四单《黄旭华的深潜》单元以核潜艇下潜极限为转折点,重现“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的故事。

故事从黄旭华与李世英从一次剪头发的一见钟情,到在苏联的雨中邂逅,最终定情苏联。青春年华,男才女貌,浪漫无比,让人感受到青春的美好。但是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美好,却心甘情愿的为了国家的科研放弃了属于自己拥有的一切。30年来,女人从如花似玉,男人从英俊潇洒都熬成了白发苍苍。个中滋味除了要忍受各种日常琐碎事,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猜疑,各种不被外人理解,忍辱负重,这些无形的压力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说难听点,当他们义无反顾的决定参与项目时,他们就已失去了平凡人生中他应有的一切。但是如果项目失败了,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无法为自己正名。

我们看到的是功成名就后的他们。我们也不知道有多少绝密研发是失败的,有多少无名英雄不被知道的。他们在选择时,也唯有尽力。就好比这个核潜艇项目,当时我国是被苏联鄙视过的,认为不可能成功。而*也怒怼他们,100年不行就1000年!就是要干!这些项目什么时候能成功,没人知道!因为都是从0开始。更夸张的是,核潜艇的设计是参考外国的两个"核潜艇"模型而研发的!这有多夸张,不敢想象。当剧中为救被台风困袭而还未苏醒的女儿时,李世英因痛苦怒打丈夫那一刻时,多少人都留下了眼泪,“还我女儿,还我女儿”,揪心的痛,深怕孩子苏醒不过来,幸好苍天保佑,孩子终于脱离危险转危为安。这就是黄旭华舍小家,别爱人,重研发,创奇迹的人生。

在一次次的研究中,多次探索,实践,容不得半点差错,一个数字的失误,就是死亡的招唤,只有精确无误,才会大胆前行。而且核潜艇不比其他项目,其他项目或许出错了有挽救的机率,也可以避免人员的伤亡。可核潜艇试验是要放水下的,并且是要去深海的,而且必须一帮人下去的。只能做到100%精准度,容不得半点出错,要不然一个疏忽,所有的一切将前功尽废,入沉大海。这是有前车之鉴的60年代,美国的“长尾鲨”下潜试验出现事故,潜艇里160人遇难。可见它的难度有多难,试潜前,所有人都有心里准备的,包括当时下水人员都是写好遗书的,生的成就,死的光荣,但是科研还要继续,不惧怕死亡,只要祖国的科研成功。

压力可想而知,当时这个研发更可怕的是整艘核潜艇,没一个零件是进口的,从一无所有,茫无头绪,一筹无展。当时我国技术落后,一穷二白,苏联专家认为中国造核潜艇是痴人说梦,但却也真是大实话。处于当时的环境的确不为过,但是中国人就有敢于想像,敢于创造的精神。当时其他国家都是研发了三十多年才成功的,对于各方面都落后的中国,想在短时间内研发成功的机率几乎是零。而且这是属于国家的绝密武器,不管是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对中国在这方面都是进行技术封锁的。如果被他们知道29个研发人员在拿模型参考研究制造,那估计会成为国际头条笑话。最后在黄旭华等科研人员的努力下,造出来了艇上46000个零部件全部实行自主研制,而且规范的潜艇。对于当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中国,真是大功一件。

剧中真实的平凡的呈现,扣人心弦,美好的让人感叹,看着这对郎才女貌慢慢的在岁月中变老,真有种"强说滋味别样愁"的感受。前期李世英要去大连学俄语,黄旭华的第一个反应是有些不舍的答话,大连离上海好远啊。而面对国家的召唤,他是毫不犹豫的就立马离开他每天怎么抱都抱不够的女儿,离开如胶似漆感情盛笃的娇妻,奔赴科研战场。上海离大连好远,远过30年吗?动容无比的场面,最美好时光的分离,残忍的离开,不依不舍的分割,可见精神的伟大,只有国才有家,只有把国家科研搞上去,才能每家过好幸福生活。

黄旭华自主研发核潜艇充满荆棘,为了实现它,黄旭华默默工作六十多年,一心扑在核潜艇事业上,三十年没回过老家探亲,错过了见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64岁的高龄时,黄旭华还和潜艇官兵们一同下潜深海,进行极限深潜试验,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亲自参加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指挥。黄旭华几乎把整个青春献给了事业,时光不能倒流,但他们的青春永驻。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黄旭华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有无穷的力量。从1958年初开始核潜艇研发,到1988年深潜实验成功。30年间,黄旭华“深潜”在人生大海中,终生报国不言悔。这就是一个科研者的无悔人生,一个中和国功勋卓著贡献。

申强国是什么电视剧,申卫强电视剧(6)

第五单元《申纪兰的提案》是叙述一个新过门的媳妇,从一个大字不识,大门不出的农村妇女,带领贫穷落后的太行山上西沟村妇女,走向新生活的故事。

晴空万里,田地翠绿,申纪兰和劳动妇女们一行排开,她们挑着担走得欢干劲足,脸上挂着微笑,心中揣着梦想,一幅幅画面,把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农村妇女形象展现眼前。申纪兰能从一个新媳妇一步一步被当地村民接受认可。其过程并不容易,她寻求突破与改变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首先从秀儿,小妹开始,组织纺纱小组带领妇女出门来劳动,当时大家贫穷落后,妇女在家带娃做家务不出门,男人一言堂。时常遭到大家拖后挤压,讽刺。但是她没有被各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打倒。她组织男女劳动竞赛、植树、犁地,发出“新社会,男女都一样”,“我就是一心想让姐妹们挺起腰杆,活出个人样来”的心中强音。

为了妇女能挣小米,申纪兰独自一人过太行,到县里领棉纱,她骑着毛驴唱着歌,往返多次,把绵纱所酬兑换成小米分给妇女们时,终于女人也能养家了。她们的脸上笑得象桃花一般,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申纪兰自学写字,辅扫盲班,教姐妹们识字,从不会到会,从一封信开始,睁眼瞎到能读书写字,白天干农活,晚上学习,这就是中国奋斗的妇女的写照,一步一步走向新生。在清晨的田埂上,申纪兰跳望远方,脸挂微笑两眼放光,西沟村那绽开鲜红的桃树,映着她欢快的心情,也感染了无数的被束缚的妇女。

1951年,西沟村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时,她成了副社长。这对奉行“好男人走到县,好女子不出院”古训的山里人来说,已让人刮目相看。但在她心里,有一个坎始终过不去,为啥妇女的劳动报酬要少一半?不平等的报酬又挫伤着妇女的劳动积极性。为了让妇女得到真正的解放,申纪兰走家串户,向妇女宣传“劳动才能获得解放”的道理。1952年,西沟村已经实现了男女同工分,后来“男女同工同酬”渐渐地在全国推广开来。1954年,申纪兰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受邀前往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她提议“男女同工同酬”被正式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了中国妇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改革开放以来,申纪兰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带领西沟村人不断探索山区发展道路,为山西太行老区经济建设和老区人民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全国唯一一名连续当选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但同时也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始终扎根农村,没离开过山头田间,她一生不曾离开劳动,即便在90岁高龄时,每天还是力所能及地参加劳动。“要和乡亲们在一起,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上。”这是她的初心。在申纪兰身上,“勿忘人民、勿忘劳动”的初心已经化为血液,她对党忠诚执着为民,甘于奉献改革创新的精神,深深感染着一代代人。

不朽功勋,镌刻国家发展史册;光辉榜样,照亮民族复兴征程;平凡岗位,却能书写壮阔历史。申纪兰把一生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献给了西沟,为中国劳动妇女拼出“半边天”,她是平凡中章显出最优秀的功勋。

申强国是什么电视剧,申卫强电视剧(7)

第六单元《孙家栋的天路》画面中,孙家栋低头思索,身后是广阔无垠的土地,仰望深邃的天空,一定要把"骑着自行车到月球"的梦想实现。

故事从1958年讲起,从苏联学成归国的孙家栋。被安排进行导弹研究工作。1964年“东风二号”发射成功。中国终于有了自主研发的导弹,1967年经钱学森推荐,孙家栋成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和同事们,接连攻克一系列难题。并用“借箭显星”的办法,实现了“看得见”的技术要求。1970年4月24日晚,新中国第一颗卫星成功发射,举世震动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发射成功的消息,所有的科研人员欢欣雀跃,孙家栋更是的热泪夺眶而出。

在受命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过程中,孙家栋依然“归零重启”。面对各项技术上的落后,时间紧任务重的巨大压力,克服了国外专家退出,导弹研制技术空白等一系列困难之后,孙家栋一步一脚印将“18勇士”拧成一股绳,他大胆删减方案,始终保持科研人员的严谨态度,小到零件制造,大到决算卫星研制全盘,不断在挫折中锤炼出“航天人”奋斗本色,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

东方一号是仿制,东方二号是自主研发,技术层面上是有本质区别的。东方一号顺利升天,东方二号就没这么顺利了,才上升一点就降落下来,摔了个稀巴烂。孙家栋看东方二号摔落下来,他的心都跟着碎了,没等火熄灭,他就飞蛾扑火似飞奔过去,任凭谁都拦不住他。连同孙家栋在内的所有科研人员,大家都脱下大衣,趴在导弹摔碎的大坑里面,用双手挖出零碎的零件,用刷子刷掉沙粒,然后放在大衣里面,再继续挖。孙家栋带领着科研人员在冰天冻地里捡了三天炸碎的火箭卫星残骸,挖出零件。因为国家一穷二白,零件还要继续使用。从挖出来的零件中,更是挖出失败的原因。看着这一幕幕,心中涌起酸酸的滋味,眼泪不由自主地掉落下来。科研人员的道路步步荆棘,重重艰辛,从地面到太空的路太难太难了。特别不容易的是,该剧不仅展现出了在当时生活条件中科研工作的不易,也从时间技术等方面贯穿出实现中国“航天梦”的任务艰巨,在荧屏传递出以孙家栋为代表的“航天人”勇于接受挑战,敢于承担责任为国家甘于奉献的精神。

为了完成“在太空筑出一条属于中国的天路”的梦想,孙家栋临危受命,接受国家交给的艰巨任务,将我国的第一颗卫星送上天,让乐曲《东方红》响彻宇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连造卫星的零件都造不出来,但孙家栋等老一辈航天人从未放弃,“骑着自行车也能上月球”是一代航天人用行动去实践的坚定信念。东方红一号的研制过程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缩影,也是孙家栋和中国航天事业开拓者们的人生写照。

故事结尾以时间为轴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所走过的发展历史,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正是有孙家栋这群仰望星空的永不言弃的科研者,中华民族才能站立世界之巅峰。正是少年勤学,青年担纲,孙家栋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神圣追求传奇的使命。航天报国自主创新,无惧困难钻研科学执着追求,永不言弃。从事航天工作60余年,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将中国航天的触角伸向更遥远的太空,使祖国更繁荣,这就是祖国人民的功勋。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就是你的一生写照。

申强国是什么电视剧,申卫强电视剧(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