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师傅被日本军官佐腾无理射*了。眼前这一幕,让叶问悲愤不已。他紧握拳头,站在比武场上,盯着日本人说:我要打十个!
这场打戏确是振奋人心,一方面咏春拳打得爽,另一方面是因为打出了国人的尊严。
在电影背景的设置下,不管是表面看起来热爱武术的三蒲,还是那个残酷的佐藤,对于他们来说,中国人都渺小得如蝼蚁一般,根本配不上赢。
而此刻的“我要打十个”,霸气又纯粹,霸气的背后装着一颗敬畏生命的心。
电影的最后,叶问赢了三蒲,但终究是在枪声中倒下。
胡适曾有一句名言,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种境界,“功成必定有我”则是一种担当。 电影中的叶问,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功夫的使命,而完成这项使命的,是“武者”而非“一介武夫”。
叶问受伤后,在好友张清泉的帮助下,辗转来到香港。
叶问初到香港的生活,依旧是窘迫,为了生计,他开始开武馆、收徒弟、教咏春。
在《叶问》第二部,黄晓明扮演叶问的徒弟啊梁。啊梁生性好斗,意气用事,经常耐不住性子惹事。
一天晚上,叶问留下了啊粱。
叶问:你觉得我很能打吗?
啊粱:当然了,你一个能打那么多人。
叶问:那20年后呢?你随时可以打赢我。人总是会老的,这世上哪有最能打的人。不要只专注拳脚招式,我希望你学习的是中国功夫,它包含中国人的精神和修养。贵在中和,不争之争。
一句“贵在中和,不争之争”道出了中国儒学思想的精髓,不炫耀,不张扬,在内省与沉寂中,过着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人们总是埋怨岁月无情,害怕岁月夺走一切曾经拥有,正如叶问所说,世间哪有什么最强之人,最强始终强不过岁月。
人不能,但格局却可以。据说武学分有层次,那些最爱与人争斗的人,大抵都是略通拳脚者。武学至理乃在"中和"二字,而不以好勇斗狠为上。而武学修为越高的人,领悟越透,其性格气质也随之潜移默化,而趋于淡泊平和。
这是一种岁月都无法吞噬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