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的刘德芬为“疯婆婆”梳头
据胡应明介绍,剧中的“无臂弃婴”刘三华,在真实生活中也确有其人。刘德芬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坚持留下她,并施以悉心教育。因此胡应明在塑造人物时添加了刘德芬为她揉脚的细节,每每演出,这一段都会让台下观众热泪盈眶。“舞台上的刘三华始终洋溢着自信与阳光,我希望观众能够在她脸上看到刘德芬生命乃至精神的延续。”
剧中的“无臂弃婴”在生活中确有其人
“真人真事题材歌剧的成功例子极少,而胡应明先生为全国同类歌剧文本的戏剧创作做出了值得研究和学习的一个鲜明的例子。”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满新颖认为,《有爱才有家》的编剧是在以最质朴、最动人的情感力量吸引着所有的观众。“从剧本里边我能看得出作家是满怀激情地在讴歌这种美德,在颂扬这样的一个人物,字里行间充满了饱满而真挚的情感,非常打动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曹其敬称赞《有爱就有家》将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平凡英雄形象塑造得有温度、有深度。
“本土化”让“英雄”更接地气
为更好地塑造形象,主创及主演都曾到福利院中体验生活。剧中刘德芬的扮演者刘丹丽到刘德芬工作的厨房烧饭、炒菜,照顾老人、陪伴老人。“要想在2小时的时间里演出23年的跨度并让人信服,就要深入到角色中,从生活中提炼。”刘丹丽告诉记者,剧中刘德芬为了锅而摔伤这一情节是改编自真实事件,因为在当地百姓眼中,“锅”就象征着家,有锅才有家。这一情节被文化部组织的编导高级研修班拿来作为典型在培训中进行讨论,他们认为能够触动灵魂的好剧并不是通过高谈阔论来讲道理,而是通过有生活气息的故事来打动观众。
“锅”在荆州当地代表着“家”
为了做出“老百姓听得懂的歌剧”,《有爱才有家》在音乐上也进行了“本土化处理”。“要用民族音乐而不是洋腔洋调来讲述老百姓听得懂的故事。”作曲王原平在创作时坚持使用中国民族音乐,融合了当地花鼓戏、民歌及公安曲艺“说鼓子”的音乐元素。“本土歌剧就要让音乐说‘中国话’。”王原平表示他的目标是至少要留下一首好听易传唱的主题歌和技术难度高的合唱歌曲。
刘仁丽在剧中扮演刘德芬
刘丹丽介绍,参加演出的演员与演奏人员大多是当地的学生,很多人并非科班出身,然而这样的表演更有生活气息。这些学生都是95后、00后,他们表示通过参加《有爱就有家》的演出发现英雄原来如此“接地气”,更懂得了奉献的意义,并重新思考了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孩子们就像一颗颗传播正能量的种子,将刘德芬的精神播撒在社会的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