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一岁时父母早亡,五岁时遭姨母遗弃,自此被迫流离。
从一开始被离群索居的爷爷拒绝收养、要被送进孤儿院,到后来远离亲人被姨母卖进克拉拉家做伴读,始终被这个世界拒绝接纳。
即使在克拉拉家,过上了“上等人”的生活,天性自由却被规矩束缚的海蒂,也不敢公然反抗,而是以夜游症的形式外显内心的苦闷。
牧羊少年彼得的“悲剧”,则代表了一种更为彻底的庶民命运。
海蒂因为想写故事被大家嘲笑,而被克拉拉的奶奶开解,“那是因为大家知道的太少,而你看过更大的世界。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有哪些东西会让你快乐,就去做,无论被人说什么”。
而彼得的梦想呢,铁匠儿子、农民女儿的梦想呢,他们的梦想是像父亲一样,做牧羊人、铁匠和农民。
戏外大家把他们的梦想当成笑料,而戏内海蒂的梦想被他们嘲笑,小人物命运的局限性,还有比这更难以逾越的悲剧吗?
人性本善的“个性”矛盾不同于秀兰·邓波儿版《海蒂》“非善即恶”的人性观取向,《海蒂和爷爷》里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百分之百的好人。
很多人会把海蒂的姨母、克拉拉家的女管家看作是负面人物,但通观整个故事,他们的“作恶”是身世身份,或是性格使然。
海蒂能得以保全天真烂漫的性情,不得不说离不开姨母近五年的抚养和呵护。
后来姨母不得不弃养海蒂,也充分考虑给予她较好的归宿,送去孤儿院还是送给爷爷抚养,留给爷爷抚养还是寄养在富人家庭当陪读,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大家又会做什么选择呢?
至于克拉拉家的女管家罗登迈尔,我们很容易窥见她的企图心,谨言慎行服务好“主人”,甚至试图通过自己的漂亮打扮夺得丧偶男主人的芳心。
除了她企图必然流产的悲剧,也可洞悉女管家对海蒂的尖刻和惩罚的动机也并不是出于挟私报复,而是为了立规矩、讲教养,是为了促使海蒂更适合这一阶级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