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从一开始,它就不只是一部面向儿童的动画。
「海绵宝宝之父」史蒂芬·海伦伯格(Stephen Hillenburg)生前是位海洋生物学家兼动画师,在制作《海绵宝宝》之前,创作过大量实验性短片。
他的早期作品有三个主要特点:实验 邪典 社会讽刺,比如1992年的《绿色贝雷帽》(The Green Beret) 中,就有一位女童子军挨家挨户买糖果筹军资,所到之处房屋尽毁。
1996年诞生的《海绵宝宝》,同样承载着他对世界、社会的看法。回忆一下,校园霸凌、资本剥削、封建迷信等社会问题是不是都曾不止一次地出现在这部动画当中?
第二季第5集《TheBully》,关于霸凌的展现堪称童年阴影
这几乎可以被视为希伦博格创作这部儿童动画时夹杂的「私货」,同时也成为了成年人能在这部动画中看到社会性的直接原因。
但海伦伯格在创作《海绵宝宝》时显然带有更多的善意,他在这个世界里巧妙地安*两名观众不可能不爱的主角——笑料百出的铁憨憨派大星,以及无论何时都保持乐观善良的海绵宝宝。
在他们眼中,所有成人的烦恼不过儿戏,任何黑暗不出一集都能被光芒化解。
也就是说,海伦伯格是先用成人的方式构建了世界观,再将孩童的心灵注入了几位主角。
最后,通过海洋生物海绵宝宝和派大星的视角,完成了一次对成人世界的解构。
在你们开始解构之前,海伦伯格已经把这一套玩飞了!这正是《海绵宝宝》能有如此广泛、深刻解读空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