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旦”合影
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人,作为京剧兴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旦角名家,号称“四大名旦”。“四大名旦”并称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就已有流传了。1927年,北平《顺天时报》举办“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1931年四人合作《四五花洞》唱片的流行,加上1932年上海《戏剧月报》举行“四大名旦”征文活动,使得这一称号愈加流行,得到了公认。“四大名旦”在艺术上不断进取,表演、唱腔精益求精,分别以各自的独特风格、独门剧目流传后世,他们分别创立的梅派、尚派、程派、荀派,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旦行流派。
梅兰芳(中)、尚小云(左)、程砚秋(右)
合作演出《断桥》
老生行的代表人物,继“后三杰”之后,又有“四大须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大须生”的成员也有所变化。京剧界素有“前四大须生”“后四大须生”之说。一般认为,“前四大须生”指的是20世纪2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四位老生演员,即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30年代末,前三位逐渐退出舞台,同时又出现了以马连良为首的,包括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在内的“后四大须生”。《中国京剧史》即采用此说。
也有观点认为,“四大须生”所指的人物,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最初在20世纪20年代,“四大须生”指的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简称“余、言、高、马”;其后,高庆奎退出舞台,谭富英崛起,“四大须生”又演变为“余、马、言、谭”,这一说法延续时间较久;至四五十年代,余叔岩、言菊朋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相继成名,“四大须生”又演变为“马、谭、杨、奚”。《京剧知识词典》即采用此说。总而言之,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是京剧繁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老生演员。
马连良《借东风》
除老生和旦行之外,其他行当的代表性人物,如武生杨小楼,小生姜妙香、叶盛兰,净行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裘盛戎,老旦龚云甫、李多奎,丑行萧长华、叶盛章等,都自成一派,对京剧流派艺术的传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流行全国,号称“国剧”
京剧的广泛流行民国时期,尤其是五四前后至二三十年代,京剧走向繁荣的另一大特点,是京剧在全国各地的广泛流行,京剧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京剧流向北京以外的地区,早在清末即已开始。比如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地,在19世纪末即已经常有京剧演出。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则进一步兴盛起来。在某些地方,如上海、山东等,其流行程度甚至超过本地土生土长的剧种。除北京外,天津、上海、山东的济南和烟台、东北的沈阳和大连、华中的武汉等,都是京剧演出的重镇。在这些地方,不仅有来自北京的名角经常演出,本地的京剧班社也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上海,不但成为京剧演出的重镇之一,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派”风格。
京剧何以称为“国剧”由于京剧在全国广泛流行,其影响之大,有时甚至超过本地原有剧种。随着梅兰芳到日本、美国、苏联访问演出,程砚秋访问欧洲等活动,其影响又扩展至海外。京剧作为中国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因而有了“国剧”的称号。但 “国剧”一词的出现和使用,经过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国剧”一词的首次提出,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国剧运动”中。“国剧运动”是由一群海外留学归国的青年学人发起的戏剧理论运动。1928年,田汉又提出“新国剧运动”以推动“国剧”发展。但不论是“国剧运动”还是“新国剧运动”,他们提倡的“国剧”并不是专指京剧或中国传统戏曲,而是从理论层面希望通过将西方话剧的优点和中国传统戏曲的长处结合起来,打造中国戏剧的新形式。虽然这两个运动最后都只停留在理论倡导层面,但由此提出的“国剧”一词,却契合了当时的社会思潮与民众心理,与“国乐”“国画”“国术”“国医”等词汇一起,被社会各阶层接受并得到广泛应用。
至20世纪30年代,随着京剧不断繁盛和影响的日益扩大,“国剧”一词的内涵,从一种理想形态的新戏剧变为中国戏曲的代称,并逐渐指向京剧。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国各地成立的戏剧组织机构,如剧团、剧社或研究社,很多都冠以“国剧”之名,如北京国剧学会、天津业余国剧研究社、济南国剧研究社、大连关东国剧社、上海的中华国剧学校等。这些以“国剧”命名的戏剧组织机构,大多是以京剧为主,兼及河北梆子等其他剧种,其中以北平国剧学会影响最大。1931年12月,北平国剧学会由梅兰芳、齐如山、余叔岩等人创立,按其宗旨,“国剧”不仅包括京剧,还包括昆曲和其他各种地方戏,但他们的实际活动主要是围绕京剧进行的,只是偶尔涉及其他剧种。
1946年8月12日北平市社会局给国剧公会整理委员会的训令(稿)(北京市档案馆藏)
当时社会各界对“国剧”究竟能否专指京剧,是存在争议的。“京剧”“平剧”“京戏”“皮黄(簧)”“旧剧”等名称皆见于当时的报刊杂志中。20世纪40年代后,以京剧为“国剧”的言论渐渐占上风。1945年9月,由京剧艺人成立的“北京梨园公会”改名“北平国剧公会”,以京剧为“国剧”已成定局。
新中国成立后,“国剧”一词在中国台湾及海外地区仍在使用,在中国大陆则逐渐代之以“京剧”。中央人民政府加强了对戏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在“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戏曲改革工作,京剧艺术的发展开启了新篇章。
编写:北京市档案馆编研处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