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过浦城道中遇邵武避地之人翻译,过显济庙前石矶竹枝词其一翻译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05-17 18:46:46

江苏省宿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者散文提出自我精神启蒙,是自我“干预”当下一些知识分子“精神休克”的现实需要。而对“精神休克”的现状,很多作者与读者还缺乏清醒的认识。董健先生指出,中国的士子们经历了各种思想解放运动,潮起潮落,风风雨雨,其变化、其分化是十分惊人的,从而提出了需要“补钙”与“启蒙”的问题。当下很多士子的精神上,则出现了文化竞争力背后悖失传统的人性错谬,出现了传统士子道德操行的悖谬。为此,董健、丁帆等学者主张为当代知识分子“招魂”而必须“启蒙”。

在“文化休克”与西方现代理论的各种“主义”从负面冲击中国文化传统之当下,我们必须重提鲁迅“立人”的思想,借鉴传统士子的精神情操,重新激活知识分子自身的传统文化基因。丁帆的随笔集《先生素描》为今天士子素描了垂范于今天与未来的精英群体,通过对章培恒、程千帆、钱谷融等已故当代士子精英的品鉴,为读者注入了一剂“清醒剂”。尽管他们曾经历过政治文化运动给予的各种遭遇与人生坎坷,但他们怀着忧国忧民、独善其身的人文情怀,把自己的文学研究事业做好做大做强,为此而鞠躬尽瘁。学者散文的作者应该从他们身上,传承为人、为文的“风骨”,同时之于自我解剖,也就有了效法人格精神的楷模。

自我解剖是批判自我“国民性”中“瞒”和“骗”的阿Q性,是面对读者而进行的自我“审美”与“审丑”之间的“一个人的战争”。巴金将个人“国民性”中丑陋的东西,比喻为自己身上挤出的“毒疮”与“脓血”。他将本真的、赤裸裸的自我灵魂,交给自己的读者并让读者为之“审丑”,这为文学史树立了严格自我解剖的典范。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巴金,都以自我解剖、救赎自我的途径,期待由个人推及全民的觉醒与社会行动。无疑,巴金的经验,具有自背十字架、*身以成仁的悲剧人格色彩。余光中的名篇《假如我有九条命》,从自我道德完善出发,检视自己在方方面面的不是,想象自己能有“九条命”即分身化成九个人,逐一去弥补自己在事业与做人方面的错失。揭自己的疮疤是很疼的,同时,也需要勇气与胆量。惟其如此,散文创作中这类自我“审丑”的作家与作品太少了,学者散文所期待的,是有更多这样的作家与作品能够直逼自己的灵魂而写作。

学者散文作家必须针对当下的“精神休克”,自觉传承先秦先哲、历代名儒以及《先生素描》中那些“先生”的人文精神传统,努力将自己修养为知识渊博、思想健康、情操高尚、人格真诚的智者,才能在读者面前自觉地进行自我的审美与“审丑”,自塑为一个完善与完美的自我形象。

同时,自我精神的启蒙,需要脚踩中西文化整合的理念,需要历史主义和人类发展的逻辑理性,需要一种先进的、穿越的、引领世界的文化姿态与身份认同。自我精神的启蒙是学者散文亟待养育的先锋性,也是当下真正实现文化自信所必需的、不可或缺的另一种“补钙”。

(摘编自吴周文《学者散文的启蒙性和自我的精神启蒙》)

材料二:

中国古人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又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理想,讲的都是由“小我”升华为“大我”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散文也包含着这种精神,《谁是最可爱的人》对英雄的赞颂,都可作如是观。然而,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散文的境界和品位开始走低,呈现出“小我”被放大,“大我”贬值的不良倾向。在散文家自己内心变得封闭与粗劣,于作品也就日益下滑甚至坠落,散文的异化也就在所难免。

其实,横亘于新时代散文创新面前的最大障碍还是作家自己,即他们如何从自我修养和自我革命开始,摆脱低级趣味和世俗功利,进入“大我”、民族精神、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像季羡林的《喜雨》,因北京喜降甘霖,于是他表示,“我的幻想,从燕园飞到故乡,又从故乡飞越了千山万水,飞到了非洲”。这是一种希望干旱的故乡以及非洲都普降“喜雨”的愿景。该文是一篇透着人类情怀的佳作。

以往,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甚至以GDP为绝对追求目标,今天,我们应以环保生态、文化发展、人类美好生活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心,推动国家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这就要求散文改变观念,进入一个像马克思所说的“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和价值遵循,即立足长远,重视人的身心健康、幸福指数、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以及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福祉。与此同时,让散文克服狭隘的功利主义,特别是摆脱以西方为价值旨归、进入一个更具价值合理性的人类理想境界,没有这样的宏大视野,散文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创新,也不可能超越自我的狭小格局。

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散文不能置身事外,而应参与其中,并发挥特殊的价值功能。要达到这一点,改变散文观念就变得尤其重要——超越长期以来散文的狭小格局,确立中国立场,强调问题意识,抓住战略发展机遇,放眼全球,有人类视野和天地情怀。

(摘编自王兆胜《散文创新与观念的突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期以来,散文包含着“大我”的精神,但是近年来不少散文境界和品位开始走低了。

B.只要克服狭隘的功利主义,散文就可能获得真正的创新,并且超越自我的狭小格局。

C.知识分子“精神休克”的现实需要自我精神启蒙,可学者散文作者对此无清醒认识。

D.历史主义和人类发展的逻辑理性,将是今后学者散文亟待养育的先锋性的一种必要。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代的散文杰作《喜雨》传达出了季羡林对人类命运的思考,确实是一篇展现“大我”情怀的佳作。

B.随着国家建设中心任务的转移,散文观念也应随之改变,可以“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遵循。

C.如今,像巴金散文创作中那样自我“审丑”的作家与作品相当少,只因为缺乏自我解剖的勇气和胆量。

D.学者散文的创作者自我解剖,可以从丁帆随笔集《先生素描》一书中找到自身效法的人格精神的楷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知识分子的表现一定不会“精神休克”的一项是( )

A.科研立项,自得其乐B.腹有诗书,修身养性

C.著书立说,成名成家D.人在书斋,胸怀黎元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学校拟举办经典散文作品展评活动,“学者散文”专栏特邀你为“学者散文”写一段“文字说明”。要求:①体现“学者散文”的特征。②结合材料列出要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关

庞滟

进腊月门的小北风脾气见长,一天比一天厉害。老陈如同经了霜冻的老白菜,一天比一天发蔫。自从老伴前年去世后,他害怕过年了。

老伴在时,儿子闺女还回家过年。看着影儿,听到声儿,心里也舒坦。两个孩子从小就惧他,像老鼠见猫。他对闺女不待见,总觉得替别人家养了媳妇,怎么算都是亏了;稀罕儿子却不对脾气,俩人见面就吵。不管怎么吵,他还是疼儿子——没黑没白地土里刨、水里捞,挣来的钱都拿去培养儿子了。

争气的儿子给他脸上贴了金,却忙得没时间回来看他,经常寄回一些食品和用品。他见人就显摆:看看这贵重东西,多好啊!都是我那当官的儿子孝敬老子的。

去年,他早早给儿子闺女打电话,让他们早点回家过年,年货都预备好了。年三十那天,两个孩子都没露面。儿子进山扶贫做第一*,忙得没时间回家,过年忙着帮村民做直播卖囤积的山货;闺女说,过年忙着卖菜生意,等过了十五再回。

他怕村里人笑话他是空巢老人。一个人坐了最慢的火车,晃晃悠悠来到儿子的城市。他没有走出候车室,蒙头盖脸窝在冰凉的椅子上,一个人啃冷馒头,躺到初五才踏上回村的路。望着城市喧嚣的烟火,他想到了野地里遗留的候鸟,身体里流窜着冬天的风。临走前,他买了满满一兜子糖果,大街上都是亲热团聚的老老小小,迎着风的他直想淌眼泪。

回到村里,老陈一脸张灯结彩,逢人就散烟、发糖,喜气洋洋地说,在儿子家过的年,天天大鱼大肉都吃腻了。城里人放的礼炮那个好看呦,欢天喜地闹腾个没完呀。村里人都夸他养了个好儿子,这让他憋屈的心敞亮起来。

今年,老陈提前两个月给儿女打电话预约过年。儿子声音嘶哑,说了句“爸,我在山里忙工作呢,到时再说啊”,电话断了。他气得直骂:不孝子,不就当个小官吗,脾气长得还上天啦,老子话都不听了?

闺女拖着哭腔说:爸,年关忙啊,过了初十再抓个时候回去,多补一些钱给爸。他气得火冒三丈——我不差钱啊,都给我回来!

年三十这天。他把屋子烧得暖烘烘的,把老伴的照片擦得亮亮的,盼着两个孩子能回家过年。一个月前,他又下了最后通牒,命令儿子必须回家过年,告诉闺女,卖菜的钱别计较,爸都补给你。

日头过了中天。一趟趟闯进北风里的老陈,连儿子闺女的影儿都没瞅见。他压住火,打儿子手机老不在服务区,给儿媳打过去,软了声音说:我说啊,你们都回家过年吧!再忙,也要一起吃顿团圆饭再回去啊!

儿媳在那头抱怨:回家?过年?你儿子是人家山沟老百姓的儿子,天天忙扶贫,家都不回了……儿媳哭了,哭得老陈心里猫抓一样疼。

老陈望着一屋子年货唉声叹气,找来一辆车赶往小镇的闺女家。这一路,他想起对闺女的种种不好,一颗心像掉进冰水里,难受得心慌气短。

找到闺女时,还在市场卖菜。姑爷坐在轮椅上,弯腰替买主刮鳞剖鱼。两个七八岁的娃,鼻涕拖得老长,用冻红的小手摘着烂菜叶子,帮忙理顺捆扎。老陈颤抖着声音呼唤了好几遍,一家人陌生地望着他,如在梦里。闺女结婚后,他还是第一次登门,这场景他做梦都没想到。

不算丰盛的年夜饭,老陈和闺女一家人吃得很温馨,他的心被暖化了。晚饭后,出去放烟花。老陈看着热闹的街景,热闹的人群,想到空荡荡的房子,想到忙碌的儿子,他低下头去,偷着抹眼睛。

爸,我又啥做错了吗?打我骂我都行,您别这样,我心里难受啊!闺女哽咽地说,从小到大,我都不争气,还嫁了个穷人。孩子爸半夜去拉菜,翻车把腿砸断了,没敢告诉您,也不敢回家过年。您放心,他的腿天暖时就能好了。

闺女啊,是爸爸错了,你没错。你们需要爸爸时,我没做好。现在你们不需要了,我偏要做爸爸,都怪我不好。不管穷富,一起过年就好!老陈的眼泪又冒了出来。

大年初一的饺子在锅里翻着浪花。老陈贴着窗玻璃往外瞧,好像看到了儿子的身影,揉揉眼睛再看又没有了,他转身叹息。随着敲门声,儿子扑进来,激动地喊着:“爸,过年好!是山区的乡亲们一锹一锹铲通了山路上的雪,把我送到火车站,说啥也要让我回家,让我代他们给您拜年!”

老陈一迭声地答应着:“过年好,过年好!乡亲们,大家伙儿都过年好啊!”

说着说着,老陈竟有点哽噎了,满脸笑容像凝固了一样。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陈见人就显摆儿子买的东西,体现了他的自我安慰和虚荣心的极大满足。

B.老陈骂儿子是不孝子,要补女儿的卖菜钱,表现了他对过个团圆年的渴盼。

C.儿子一心忙于山区扶贫,过年都不愿回家,老陈对这样的做法非常不理解。

D.儿子大年初一回到家,带来山区乡亲们的祝福,让老陈圆了团圆年的愿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经了霜冻的老白菜”比喻老陈,并且说他一天比一天发蔫,说明老陈在老伴去世后孤独的生活境遇。

B.小说叙写老陈孤独地在候车室里过了年,回家时买了一兜子糖果散给大家的情节,表现了老陈内心的无奈与凄凉。

C.老陈往闺女家赶的时候,想起了自己对闺女的不好,难受得心慌气短,与下文吃年夜饭时心被暖化了形成对比。

D.老陈在菜市场与闺女一家人见面的场面描写,与文章开头对闺女的不待见相照应,也表明闺女一家生活的不易。

8.内心独白,是人物在内心里自己对自己说话。著名学者柳鸣九先生说:“在内心独白中,一切都是以人物的清楚而相当完整的语言的形式出现的,只不过这种语言并未发而为声、书而为文而已。”根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请你为老陈设计两处内心独白。

9.有人说老陈是本文的主人公,也有人认为老陈的儿子和女儿才是小说的主人公,你同意哪种说法,结合小说说明你的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遂,字去非,枢密副使韶之玄孙。嘉泰二年进士,调富阳主簿。绍定三年,福建寇扰甫定,朝廷选贤能吏,劳来安集,以遂知邵武军兼福建招捕司参议官。遂过浦城道中,遇邵武避地之人,即遗金为归资,从者如市。至郡,抚摩创痍,翦平凶孽,民恃以安。未几,言者以遂妄自标致,邀誉沽名,罢。

改知安丰军,拜监察御史。疏奏极论进君子,退小人。又言正风俗,息奔竟。又言:“朝廷谓史嵩之小黠为大智近功为远略忽臣之言必欲侥幸嵩之无不败非为国至计也。欺君误国,天下知之,而朝廷犹且惑焉,势甚凛凛也。”

迁右正言,寻拜殿中侍御史。疏言:“三十年来凶德参会,未有如李知孝、梁成大、莫泽肆无忌惮者。三凶之罪,上通于天,乞重其刑。”又取刘光祖为殿中侍御史时奏格,择其风化切于时宜者,请颁示中外,皆从之。又请于并淮置屯田,且条上边事曰:“当今之急务:在朝廷者五,定规模,明意向,一心力,谨事权,审号令;在边阃者六,恤归附,精间谍,节财用,练士兵,择将才,计军实。”又言:“君德必纯乎刚。”帝皆善之。

迁户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时暂兼左侍郎。以宝章阁待制差知遂宁府。进焕章阁待制、四川安抚制置副使兼知成都府。进敷文阁待制、知庆元府,改知太平州,以论罢。进显谟阁待制、知泉州。召赴阙,授权工部尚书。

遂与同里刘宰素同志,宰尝称遂为文雅健,无世俗浮靡之气,足以名世。遂守平江,宰赠之言曰:“士友当亲,而贤否不可不辨;财利当远,而会计不可不明。折狱以情,毋为私意所牵;荐士以才,毋为权要所夺。当言则言,不视时而退缩;可去则去,不计利而迟回。庶几名节之全,不愧简册所载。”盖格言也。

(选自《宋史》,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谓史嵩之小黠为大智/近功为远略/忽臣之言/必欲侥幸嵩之于不败/非为国至计也

B.朝廷谓史嵩之小黠/为大智/近功为远略/忽臣之言必欲侥幸/嵩之于不败/非为国至计也

C.朝廷谓史嵩之小黠为大智/近功为远略/忽臣之言必欲侥幸/嵩之于不败/非为国至计也

D.朝廷谓史嵩之小黠/为大智近功/为远略忽臣之言/必欲侥幸嵩之于不败/非为国至计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取字,以表其德。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常称字。

B.疏,古代用于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文中意为上疏。

C.屯田,汉以后历代政府利用兵士在驻扎的地区种地,或者招募农民种地的措施叫做屯田。

D.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隋唐时期主要掌管祭祀、屯田、水利等事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遂心系百姓。因为救济百姓,铲除奸凶,百姓赖此得以安定,却遭议者诽谤。

B.王遂敢于直言。担任监察御史时,多次向皇帝进言,劝其亲贤才,远小人,正风俗。

C.王遂仕途通达。从侍郎到知府,再到知州、尚书,一路升迁,一直得到朝廷重用。

D.王遂文风刚健。没有世俗浮华之风,刘宰作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十分欣赏他的文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过浦城道中,遇邵武避地之人,即遗金为归资,从者如市。

(2)折狱以情,毋为私意所牵;荐士以才,毋为权要所夺。

14.王遂在担任殿中侍御史时多次上疏,请简要概括他上疏的内容。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舂陵迎阳亭

(南宋)赵师侠

西风又老潇湘树。翩翩黄叶辞枝去。斜日淡云笼。溪山烟霭中。

危阑闲独倚。縠浪①连天际。残角起江城②。书空征雁横。

苏幕遮·怀旧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縠浪:波浪。②南宋抗金将领岳飞曾在此兴师北伐。

15.下列对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菩萨蛮》上阕写亭中所见之景。西风、黄叶、斜阳、溪山、烟霭,构成一幅凄凉、萧瑟、朦胧的秋日黄昏景象。

B.《苏幕遮》上阕写辽阔多彩的秋景。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淼淼秋水、翠色寒烟,秾丽阔远,顿生衰飒之感。

C.《菩萨蛮》下阕三、四两句,诗人身处舂陵,见征雁横空,隐约听残角之声,视听结合,更添中原难复的家国愁绪。

D.“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借芳草怀远,兴寄离愁,以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

16.“闲独倚”的“闲”与“休独倚”的“休”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词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形容音乐清脆悦耳的一句是“____________”,形容音乐时而幽咽时而轻快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2)李白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与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意相似。

(3)王实甫《长亭送别》中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可读、可诵。读,适合一个人欣赏品味;而诵,则可以使其在公众场合传播。诗的可诵性降低了,也就影响诗的大众化。使诗加强可诵性,也是诗歌走出个人小天地,走向大众的重要___________。朗诵好一首诗,不仅需要朗诵者对诗作本身的深入把握,还需要有准确的声调、优美的音色的掌控。朗诵者不能进入诗的境界,或进入的层次很浅,其朗诵出来势必会停留在诗的表层,不能使诗深入听众的心。

朗诵好一首诗,就要从意象入手去深入体验和欣赏它。朗诵者对诗歌意象_____________得越深,体验也就越深,传达出来才更深刻、更动人。朗诵是表演艺术,需要具有一定的声音技巧和表情动作。如对诗意象不了解,那么你就可能用错声、表错情,甚至会_______________。

比如诵读欧阳修的《阮郎归》中的这些诗句:“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就要注意花露、草烟、帘幕意象的力均是下指的,情感是沉重的。诵读这几句诗声调应降低,目光要下垂,手势也是向下的,这样才能传达出诗中的沉重情怀。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途径 剖析 南辕北辙

B.途径 分析 大相径庭

C.方式 分析 南辕北辙

D.方式 剖析 大相径庭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诵读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B.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C.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D.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 。有源头活水,有支流汇入,一路奔腾向海,会穿行峡谷掀起巨浪,也会途经平原静水深流,沉淀下河床,滋养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机。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势、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赓续文化的基因。

文化,可喻之为山。壁立万仞,挺拔巍峨,为地之锁钥,为天之柱石。山中既有大树参天,也有溪流边野花烂漫,可曲径通幽,更可登临远望。 ,就需要把握其高远之处、其仰止所在,才能在高天厚土间树立文化的坐标。

文化,也可喻之为海。万川涌入,涓流汇集, ,因丰富而成其广。可载大舟,亦可浮一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发展文化,就需要发展其多元、多样,其宽容、宽广,才能在兼容并蓄时更新文化的血脉。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7个字。

22.文段分别是从哪三个角度来阐述文化的?请加以概括。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母亲出走,父亲亡故,照顾他的奶奶也离他而去。黄国平努力求学,从农家子弟到工学博士,一路披荆斩棘。人生多艰,他仍能带着赤诚的心,朝着明亮的地方,用力生长,将人生之路越走越宽。人生如此,民族如此,国家亦如此。

最近,某校团委组织学习黄国平的事迹,发起“用力生长,真的很美”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分享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D

4.首先提出许多散文的境界和品位开始走低的问题;然后分析造成该问题的最大障碍是作家自己;最后提出具体做法:转变散文观念,克服狭隘的功利主义。

5.①学者散文是知识分子期望通过自我解剖、救赎自我的途径,由个人推及全民的觉醒与社会行动的散文写作;②学者散文是知识分子能够直逼自己的灵魂的散文写作;③学者散文参与中国未来的发展过程。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 长期以来,散文包含着‘大我’的精神”表述不当。原文说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散文也包含着这种精神”可见,是“我们的散文”,而非“散文”,选项扩大了范围。

C. “知识分子‘精神休克’的现实需要自我精神启蒙,可学者散文作者对此无清醒认识”错误。原文说的是“而对‘精神休克’的现状,很多作者与读者还缺乏清醒的认识”,“很多作者与读者”是对“精神休克”的现状缺乏清醒的认识,而不是对需要自我精神启蒙无清醒认识。文中并未提到学者散文作者对需要自我精神启蒙的认识情况。

D. “将是今后学者散文亟待养育的先锋性的一种必要”错误。原文说的是“自我精神的启蒙是学者散文亟待养育的先锋性”,可见,“亟待养育的先锋性”是“自我精神的启蒙”,而自我精神的启蒙“需要脚踩中西文化整合的理念,需要历史主义和人类发展的逻辑理性,需要一种先进的、穿越的、引领世界的文化姿态与身份认同”,选项把“自我精神启蒙”换成“历史主义和人类发展的逻辑理性”,以偏概全。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辨析多个信息的能力。

C.“只因为缺乏自我解剖的勇气和胆量”说法过于绝对,也有其他因素,如未能清醒地认识到“精神休克”的现状,未能自觉传承先秦先哲的人文精神等。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精神休克”在文中是指“当下很多士子的精神上,则出现了文化竞争力背后悖失传统的人性错谬,出现了传统士子道德操行的悖谬”“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散文的境界和品位开始走低,呈现出‘小我’被放大,‘大我’贬值的不良倾向。在散文家自己内心变得封闭与粗劣,于作品也就日益下滑甚至坠落”的情况。

A.“自得其乐”只是“小我”,没有“大我”。

B.“修身养性”只是“小我”,没有“大我”。

C.“成名成家”把“小我”放大,有精神休克的可能。

D.“胸怀黎元”反映出知识分子能够考虑到家国百姓等“大我”理想实现的精神,不会精神休克。

6.C

7.C

8.示例:第一处:“别人家都是一家团圆,只有我这个老头子孤单受罪啊!” 第二处:“闺女啊,爸爸以前对你不好,现在却要你来照顾我,惭愧啊!”

9.示例一:主人公是老陈。(1)小说中的“年关”指过年对于老陈来说是一道关口,每年都要盼着儿子、女儿回家过年,但他的愿望往往会落空。(2)小说从头至尾都是以老陈的视角展开叙述,儿子和女儿的生活都是通过老陈的视角观察叙述,是情节发展的推动者。(3)小说表现了对时下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反思。老陈对儿子、女儿回家过年的渴望,与儿子、女儿自己工作生活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他孤独生活的现状,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

示例二:主人公是老陈的儿子和女儿。(1)小说中的“年关”对于老陈的儿子和女儿来说是关口,儿子要为工作忙碌,女儿要为生活忙碌,他们却不能陪老父亲过年。(2)老陈的儿子和女儿是老陈生活的寄托,小说虽然以老陈的视角来叙事,但更多的篇幅是在表现儿子和女儿的生活情景,老陈只起到线索的作用,只是情节推动者。(3)小说的主题主要为了表现新时代的年轻人为了“小家”,为了“大家”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的精神,老陈的儿子和女儿正是这群年轻人的代表。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C.“儿子一心忙于山区扶贫,过年都不愿回家,老陈对这样的做法非常不理解”错误,从文中看,老陈并没有“不理解”,而只是渴望儿女能回家过年,一家团圆。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老陈往闺女家赶的时候,想起了自己对闺女的不好,难受得心慌气短,与下文吃年夜饭时心被暖化了形成对比”错误,应该是“他想起对闺女的种种不好,一颗心像掉进冰水里”与“吃年夜饭时心被暖化了”形成照应关系,不存在“对比”。

10.A

11.D

12.C

13.(1)王遂在经过浦城的路上,遇到来自邵武躲避战乱的百姓,就施舍给他们钱作为回乡的资本,跟随他的人像集市上的人一样多。

(2)判案要凭借情理(要凭借情理判案),不要被个人想法所牵制;推荐贤人要凭借才能(要凭借才能推荐贤人),不要被权贵强行改变。

14.惩治奸凶恶人;宣扬风俗教化;处理边关急务;提高君主德行。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朝廷认为史嵩之的小聪明是大智慧,浅近的功劳是远大的谋略。忽视我说的话,一定是想要心存侥幸,认为嵩之不会失败,这不是治理国家最好的计策啊。

“为大智”是“史嵩之小黠”的谓宾,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D。

“臣之言”作“忽”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C。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工部……隋唐时期主要掌管祭祀……”错误,祭祀属礼部负责。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C.“王遂仕途通达”错误,王遂仕途并不通达,也并非一路升迁,期间“以论罢”,说明他曾因为议论而被罢免。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

(1)避地:迁地以避灾祸;遗:赠送;归资:回乡的资本;如市:像集市上的人一样多。

(2)折狱:判案;为……所,被动句;权要,权贵;夺,强行改变。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理解概括文段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提示,找到“担任殿中侍御史时多次上疏”的内容,为“三十年来凶德参会,未有如李知孝、梁成大、莫泽肆无忌惮者。三凶之罪,上通于天,乞重其刑”可见,上疏要惩治奸凶恶人;

“又取刘光祖为殿中侍御史时奏格,择其风化切于时宜者,请颁示中外”则是宣扬风俗教化;

“又请于并淮置屯田,且条上边事曰:‘当今之急务:在朝廷者五,定规模,明意向,一心力,谨事权,审号令;在边阃者六,恤归附,精间谍,节财用,练士兵,择将才,计军实’”请求处理边关急务;

“君德必纯乎刚”希望提高君主德行。

参考译文:

王遂,字去非,是枢密副使王韶的玄孙。嘉泰二年进士及第,调任富阳主簿。绍定三年,福建的盗贼侵扰刚刚平定,朝廷任用贤能的官吏去慰问百姓,以使他们安定下来,就让王遂管理邵武军队兼任福建招捕司参议官。王遂在经过浦城的路上,遇到来自邵武躲避战乱的百姓,就施舍给他们钱让其作为回乡的资本,跟随他的人像集市上的人一样多。王遂到郡中,抚平百姓创伤,铲除邪恶之人,百姓赖此得以安定。不久,议论的人认为王遂胡乱炫耀,沽名钓誉,朝廷于是罢免了他。

后来王遂改任管理安丰军队,担任监察御史。他在给皇帝的奏章中极力争论要提拔君子,斥退小人。又说要端正风俗,平息官吏对名利的追求。还说:“朝廷认为史嵩之的小聪明是大智慧,浅近的功劳是远大的谋略。忽视我说的话,一定是想要心存侥幸,认为嵩之不会失败,这不是治理国家最好的计策啊。史嵩之欺骗君主、损害国家,天下人都知道,然而朝廷仍然受其迷惑,使他权势熏天。”

后来王遂升迁担任右正言,不久又被授予殿中侍御史。他上疏说:“三十年来违背仁德的恶行汇集,还没有像李知孝、梁成大、莫泽如此肆无忌惮的人。三个恶人的罪行,连上天都知晓,我请求对他们施以重刑。” 王遂又拿来刘光祖担任殿中侍御史时的奏章,选择其中合乎时宜的风俗教化,请求通告朝廷内外。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他又请求在并州淮河附近实行屯田,并分条上奏边境事务,说:“如今最紧要的事情:在朝廷中有五条,确定规模,阐明意图,统一思想力量,谨慎处理军事上的权宜之计,明确号令;在边关有六条,抚恤归附之人,查明刺探军情的间谍,节省财务用度,训练士兵,选拔将领,核算兵器和粮饷。”他又说:“君主的德行必须美好刚毅。”皇帝都认同了他的建议。

王遂升迁为户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当时又暂时兼任左侍郎。他又凭宝章阁待制被指派为遂宁知府。后来晋升为焕章阁待制、四川安抚制置副使兼成都知府。后又晋升为敷文阁待制、庆元知府,改任太平知州,因为议论朝政被罢免。后又晋升为显谟阁待制、泉州知州。后来被皇帝召见,被授任工部尚书。

王遂河同乡刘宰向来志同道合,刘宰曾经称赞王遂写文章典雅刚健,没有世俗浮华之气,足以流传后世。王遂担任平江太守时,刘宰赠言说:“朋友应当亲近,然而贤能与否不能不分辨;财务利益应当疏远,而财务管理不能不明晰。判案要凭借情理,不要被个人想法所牵制;推荐贤人要凭借才能,不要被权贵强行改变。应当建言就建言,不要因为审时度势而退缩;应当离开就离开,不要因为权衡利害而迟归。希望你能保全名节,不要愧对后世史籍的记载。”这都是可以奉为准则的话啊。

15.B

16.“闲”:凄清秋景尽收眼底,耳边传来号角之声,北望中原,只能流连于此,看似闲适倚楼,实则无奈惆怅。一个“闲”字,表达了诗人年华易逝的伤感、中原难复的无奈、有志难申的悲愤。

“休”:壮阔秋景尽收眼底,家乡犹在遥远的地方,深夜难眠,想要月下登楼排遣愁情,却告诫自己不能倚楼。一个“休”字,表达了浓浓的羁旅愁思、深重的乡思离愁、孤寂的怅惘。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B.“《苏幕遮》上阕写辽阔多彩的秋景。……顿生衰飒之感”错误。上片描写的秋景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

17.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重点字词:凰、染、醉等。

18.A

19.B

20.(1)递进关系不当,“不仅”和“还”后面的句子调换位置;(2)句式杂糅,去掉“的掌控”或在“准确的声调”前加“对”。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途径:门路;道路(多用于抽象事物);方式: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此处强调的是朗诵是诗歌被大众接受的一条路,故选“途径”。

分析: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剖析:辨析,分析,程度较深。

此处强调的是理解得较深,用“剖析”更好。

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此处要表达的是声音与情感可能与诗歌原意象完全相反,故选“南辕北辙”。

故选A。

19.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朗诵方式的能力。

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朗读方式为:“要注意花露、草烟、帘幕意象的力均是下指的,情感是沉重的。诵读这几句诗声调应降低,目光要下垂,手势也是向下的,这样才能传达出诗中的沉重情怀”,即表达沉重的情感,用降低的声调、低垂的目光和向下的手势。

A.“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是以烟草、风絮、梅雨来比喻自己“闲愁”,情感沉重,应用与原文相似的诵读方式。

B.本句中“凤箫”“鱼龙舞”,描写的是元宵时热闹的景象,情感欢快,与原文不同。

C.“西风凋碧树”,景色凄凉,“独上高楼”,孤独寂寞,情感沉重,应用与原文相似的诵读方式。

D.“霜风”“关河”“残照”等景物显得萧条而荒凉,表达出游子羁旅他乡的凄凉感受,情感沉重,应用与原文相似的诵读方式。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二,一为语序不当,“有准确的声调、优美的音色的掌控”与“需要朗诵者对诗作本身的深入把握”相较,应该是“深入把握”的程度更深,两个分句位置应呼唤;二为句式杂糅,“需要有……的掌控”杂糅,可改为“需要有……”,或在“有”后加上“对”,构成“有对……的掌控”的句式。

21.①可喻之为河(可喻之为江);②把握文化;③因包容而成其大

22.源流;高度;广度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