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没,想,到,吧。
就和凤凰一样,麒麟二字,分为公母,合为吉祥。
而片中设定,麒麟是孤雌生殖的产物。
每一只麒麟都是母的,而且产下的两只小麒麟也都是母的。
Emmm……你开心就好。
想也想得到在双生的设定下,两只麒麟自然会一只落到格林德沃手里,而另一只,会成为主角团扭转事态的关键道具。
于是。
在整部电影花费了大半时间和宏伟场景来布置的所谓不丹选举——Sir也愿称为光明顶之战。
片中所有的政党、正邪乃至国家之争,都要仰仗一只麒麟的抉择。
好吧,就算纯良值得褒奖,但这样涉及全球苍生的“一刀切”真的可取吗?
所有的励志与努力,全都敌不过被人为设定强行赋予的“天命”。
那么这样的设定,与罗琳花了整整八部《哈里·波特》来抨击的“纯血论”又有何异?
这是其一。
其二则是,作为贯穿前两部作品的克雷登斯,在这部不但继承了斯内普的发型,还成功被边缘化。
第一部,孩子被格林德沃蒙蔽甚至大*四方都是为了求一点关爱。
第二部,身世有了线索,结果戏份都给了莱斯特兰奇那边,眼巴巴白跑一趟法国。
还好最后有转机。
凤凰飞来,为邓布利多血脉加上一分。
结果这一部,凤凰都快飞累了,镜子也快写烂了。
最后只得来一句轻飘飘的:
“是的,我们是有一个孩子。”
不好意思走错片场。
是来自邓布利多的亲述,自己的弟弟阿不福斯曾年少轻狂,有了私生子——正是克雷登斯。
整整两部前作的铺垫。
只换来电影结尾时,亲爹强行温情的一句“Always”。
好吧,就算这是副线。
还记得片名叫啥吗?
邓布利多的秘密:一个前男友,一个家族私生子,在第二部都已昭然若揭。
而最主要的,也是除粉丝外观众的奔头——神奇动物,干脆成为了推进主线的工具。
咱们就别说嗅嗅和护树罗锅两大萌王有多工具人了,就连前作中出现的旧面孔也没啥回顾(除了不丹街道上的球遁鸟),新面孔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
也许是自己也觉得过意不去。
同样是4月,华纳只好联合BBC,出品了配套的生物纪录片《神奇动物:一段自然历史》来为粉丝解馋。
也是同样问题。
“福利”显然过于粉丝向,而忽略了新入坑的观众与路人的观看体验。
但你要说有多么偏心粉丝
Sir作为其中之一,并没有在看到装着麒麟的箱子又玩了一把“谁是哈利”游戏与那一句疑似炒梗的“Always”时,有多么惊喜。
只看出了满满的敷衍与疲惫。
敷衍,在于故事走向的逐渐套路化,角色的扁平化以及笑点的重复性。
纽特成为GGAD相爱相*的工具人,蒂娜被砍,奎妮从第一部的甜姐儿成功转型阴晴不定的恋爱脑,满脸写着“我有秘密”的约瑟夫居然能成功潜伏……
而疲惫。
更在于一丝不安。
难道我们的魔法世界。
那个曾经带给我们无限惊喜与痴狂的孩童之梦,真的就要止步于《哈利·波特》的完结了吗?
03
要论除了内容外最大的槽点。
可能就得是国内引进版的“一剪没”了。
冲着GGAD嗑糖兴冲冲买票的CP粉,付了和别人一样的钱,却只舔到了糖沫碴子。
原因自然是“某个连名字都不能提的原因”。
但相比起这样的无奈,片中另一种“政治正确”却更加讽刺。
Sir先发问。
当我们去看《神奇动物》的时候,我们想看到的是什么?
GGAD的缱绻前缘?
千奇百怪的神奇动物、霍格沃茨的旧史、还是火蜥蜴夫妇与雅各布奎妮的彼此相惜?
实话是,都有。
可最重要的是,是期望着一个既能独立于《哈利·波特》之外,同时又能完善整个魔法世界观与故事体系的传奇篇章。
从第一部开始,我们能看到J·K·罗琳的野心。
眼光不止局限于英国与霍格沃茨,反而将重头戏放到美国,大有扩张版图之势。
第二部也是一样,法国成为了故事大本营,格林德沃直接预言到了世界大战与热武器,还第一次涉及到了华夏文化中的志怪邹吾。
而到第三部。
志向的确够大,从德国到不丹,更多国家参与进来,加上候选人的选择
拉美裔的女性桑托斯,亚裔男性刘洮,以及前科累累的格林德沃。
简直恨不得把“多元化”与“正确”打在公屏上。
野心让位。
曾经,我们能看到秋·张爱上哈利,在塞德里克与救世主之间产生徘徊;成为哈利舞伴的帕瓦蒂也会嫌弃学校里的大明星不解风情;哪怕是不受人欢迎的哑炮费尔奇也会在舞会上和猫咪共舞(这些都能在一部电影里展现)……
无论正邪、族裔、身份,还是主角配角,每个人都有着鲜活的人物经络。
但《神奇动物》中,所有的布局与人设就像是为了GGAD与拯救苍生而码好的棋子。
上一颗动了,下一颗才按照局势的导向不情不愿地走着。
除开战争英雄忒修斯并未展现出明显的武力值,米勒娃·麦格教授被强行提前出生只为了一展年轻时的容颜,箱子数量从7到5的魔幻减少等等BUG之外……
最让Sir感到不适的一个细节
是纽特为了救下忒修斯,在地牢里跳起蝎子舞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