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时间约在早上,赵依芳前一天半夜才赶到上海,声音有些沙哑。她穿着粉红色剪裁简洁的连衣裙,化着淡妆,搭配一条亮闪闪的项链。当天,她在上海参加第26届上海电视节,有多场活动要出席。
她是华策集团创始人、总裁。华策2010年上市以来,播出剧目数量总计200余部,电视剧年产能高达1000集。作为中国电视剧第一股,华策已占据影视剧产量全国第一、网络视频热剧点击量全国第一、影视剧出口全国第一……
赵依芳喜欢和记者打交道。她是浙江广播电视学校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当过浙江东阳市电视台台长、东阳市广电局副局长。在记者面前,她用朋友的语气聊着自己几十年的点滴,说累了,喝几口茶。“不用像面对有些企业时要准备好再来聊,毕竟干这行出来,有共鸣。”赵依芳笑着说。
当年,赵依芳从浙江东阳市广电局副局长位子上辞职,下海创业,她想做一点自己更感兴趣的事情。在创业初期,她也经历了不少困难,赵依芳还记得曾被人当面指着叫“牛皮纸公司”的感受。
当下,影视行业正走出“寒冬期”,在蛰伏中蓄势待发。这位在影视行业打拼多年的“大佬”,有自己的想法。
第26届上海电视节“同心奔小康·记录新时代”为主题的中国电视产业高峰论坛上,赵依芳在发言。
选择上海打造“新家”
今年2月份,赵依芳在上海松江区永丰街道工业区摘牌77亩土地,用于打造上海科技影都·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首期。
她把这看作未来企业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突破口。对于内容、对于产业、对于行业未来,她都有超前规划,这些都融汇在不断生长的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里,“我想在上海找个家,以后,那里就是我们在上海的家”。
在浙江已经做大了,为啥还要选择到上海来?很多人问她这个问题。
“上海已经是中国甚至全球的文化中心,也是文化交流合作中重要的、独一无二的地方。这几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在着力打造科技影都,相信会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重镇和高地。”赵依芳始终不忘来时的路,“上海,对于华策这样从小企业发展起来的内容集团而言尤为重要。未来,如何更好地布局发展,必然要有全球视野。对于内容产业而言,除了创作本身,也需要平台和科技的融合。”
她希望,在上海搭建未来科技化、工业化的影视创制平台,能够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抓住这次数字经济变革带来的创作升级和产业生态扩张的机会。“如果我们这步走得扎实,也许能在这轮发展过程中有比较好的转型升级和换个赛道的机会。”在赵依芳看来,未来两三年,影视发展需要的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集聚行业资源,包括各个环节的技术和应用。
“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医疗、交通等方面都走得比较快,我们已经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工作和生活方式上的改变,但文化产业也需要有个抓手,把长三角一体化落到实处,能让人有突破区域限制的直观感受。”她建议,每年开放一些影视协同合作项目,调动长三角周边城市积极参与,“上海开放包容,长三角越好,上海越好。”她说。
在长三角,上海有独特的优势。“上海的城市细节中,体现了许多特有的温度。”赵依芳一直关注上海媒体,一次她看到新闻App的开机画面是一张海报——“影院回来了”,这让她感触很深。“一张海报足以说明问题,上海媒体一直关心着老百姓的各种文化体验,上海的人文环境让我体会到人文大都市和以市民为中心的定位,关乎情感生活和幸福指数的温暖随处可见。”
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松江16条”2.0版发布,不少扶持政策的升级也吸引了赵依芳的兴趣。这些年,华策对于上海影视双节从不缺席,在赵依芳眼里,这是迈向国际化的必不可少的一步。
她看好影视行业的未来。多年来,不断点燃她信心和热情的,是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日渐重视和影视政策的不断扶持。
“在政府机关待过的人有个好处,不会局限于业务本身,而是会常常关注各种宏观、大局的内容。”她清楚地记得,改革开放初期还没有文化产业的概念,随着政策的不断放开,才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影视领域。2001年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在当时影响很大,让赵依芳至今有诸多感慨:“它让我觉得,做影视企业好像从个人喜好变成了堂堂正正地在为国家发展服务。”
此后不久,国家颁布相关规划,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主导产业,让她更加振奋,“国家认可了,那就好好干。”她笑着说,好像又回到了当年。
上海是“华流”出海口
在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一位埃及美女来上海参加“唱响埃及”华语歌曲大奖赛十强演唱会。在演出前,她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笑着和记者说:“我经常看CCTV,我很喜欢中国的电视剧,比如《微微一笑很倾城》。”
20多年来,华策已累计将共1万多小时的作品发行至包括亚洲、北美洲、欧洲、非洲等在内的全球186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实现G20、金砖所有成员国及“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全覆盖,译配涵盖英、法、西、阿等30多种语言。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华策海外签约销售额达4808.09万美元。影视海外输出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赵依芳喜欢谈“华流出海”,上海是影视“华流”的出海口。
华策影视在2013年建立上海事业群,多部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亲爱的,热爱的》《天盛长歌》《宸汐缘》等热播剧均出自上海事业群。筹备剧目如《有翡》《镜·双城》《锦心似玉》《亲爱的,挚爱的》《平凡的荣耀》《你是我的城池营垒》《追光者》等也都被观众热议中。
赵依芳回想起了20世纪90年代,她第一次尝试出口的电视剧,是陈道明主演的《绍兴师爷》。当时,他们就在境外的电视节“摆地摊”,连海报都来不及翻译,显得和周围有些格格不入。
略显窘迫的初登场,还是有收获。“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人看的,此后我们从没有放弃过海外市场。”赵依芳介绍,20世纪90年代后半段,公司只有20人左右,但也成立了专门的海外部,持续推进作品出海。不只是销售,还通过在当地播出,去分析海外观众对中国电视剧喜爱的关键因素,以及什么样的演员在海外受欢迎。
有人做过统计分析,近年来在海外最受欢迎的电视剧是“甜宠类”,《微微一笑很倾城》《亲爱的,热爱的》都属于这一类型。但赵依芳并不简单将其定义为“甜宠”,在她眼里,这些作品的成功背后,还有更深的含义。
“武侠、后宫题材总能找到受众,但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如何让海外观众喜爱其实颇有难度。我们总结发现,出口海外的国产生活剧不能太复杂,重点要放在情感上,而不是社会话题上。我们需要在作品中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达真善美,这一点在全球是一致的。而且,不管古装还是现代剧,都会有时尚、亮眼的品质讲究,任何一个题材,从剧本阶段就要开始考虑这个问题。”赵依芳说。
根据麦家同名小说改编的谍战剧《解密》因起用“流量明星”陈学冬出演,一度在国内引发争议,但《解密》在国外卖得非常好。赵依芳坦言,“在做的时候我们就很清楚,明白会有人不看好流量明星出演,但我们找到了那个时代数学怪才的资料,他们的确可以长得帅气亮眼。《解密》这样的红色题材在海外收视率很好,也有很多年轻人喜欢,证明了我们判断得正确。”
华策有专门的翻译部门,也会在各个地方和合作方进一步打造在地化。海外的“群众基础”良好,让华策作品在奈飞上也有很多“野生字幕组”,许多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对此乐此不疲。为了进一步和观众互动,华策还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新媒体平台建立了华语内容海外“华剧场”,并通过本地化语言译制配音,形成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华语影视海外传播平台。
《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在韩国热度超高,胡一天在菲律宾堪比“顶流”……对于这些年出海的成绩,赵依芳很骄傲,也很清醒。她觉得,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有文化自信和开放心态。华策电影学院也在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人才互换,把专业学员送到好莱坞几个月,听大师讲座。“多走出去看看,才能有国际视野。”
“晴天修屋顶”
有句老话讲,晴天修屋顶。赵依芳视为自己的行事准则。
“我们大概从两年前就开始做比较大的调整,一直强调聚焦好的内容,也躲过了一些泡沫。与此同时,我们也把内部进行了优化组织,升级管理。在整个行业做调整的时候,我们内部调整是同步甚至适度提前的。”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火了之后,那么多仙侠剧蜂拥而上,大家梳着类似的发型,穿着同款的衣服飞来飞去,让观众渐渐审美疲劳,但华策已经悄然变了,走向下一块内容。“现实主义题材肯定是接下来的重点。”赵依芳斩钉截铁地说,当下年轻人不断面对新的家庭伦理关系和社会现实,这一块有很大的创作空间和观众需求。“我们需要生产一些现实主义的、符合年轻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材作品,多样化满足观众各个层面的需求。”
另外,当别人还在为行业复工复产忙活时,她又在“晴天修屋顶”了。
今年上半年,公司旗下艺人虞书欣凭借综艺《青春有你2》里的出色表现成功出道,说起“欣欣子”,她笑得眯起眼睛,“她拍戏认真,肯奋斗、肯吃苦,年轻人也需要这样的正能量偶像。”赵依芳表示,艺人经济这一板块未来会进一步拓展。“我们以后要探讨、培养更多更年轻的、符合这个新时代价值观的中国偶像。我们会选好苗子,把培育艺人当成做内容,而不是当成明星来做,耐下心来培养。”当下直播经济、网红带货兴起,赵依芳也有自己的想法,她半开玩笑地说:“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不做自己的面膜、口红呢?”这两天,她花了大量时间和电商企业负责人聊天,有时半夜从外地赶回,第二天一早就要去商谈,一边学习,一边合作。她说:“这些看起来好像和主业没关系,但也许是未来10年最重要的。我们要不断讨论思考,不断看新的东西。”
数字经济、高科技带来的文化消费形态多样,未来需要集合创意产业,做到文化消费的全覆盖。“我们想从内容出发,触类旁通,找到更接近创意能力的细分产业,比如电影、艺人经纪、影视音乐、动漫、版权、内容营销等。同一片阳光、土壤下,面对相似的市场消费群体,我们希望撒下这些种子,长出不同的花来。”赵依芳说。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钟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