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将夜2》32集青峡之战中,唐国书院后山二师兄君陌与知守观天下行走叶青有一战。
我叶青又回来了
叶青:我十余年前周游列国,自以为看破生死,心灵归于平静,但后在雁鸣湖畔与大先生比剑竟不能伤其分毫,于是始悟得以前所谓的看破即是看不破,以前获得的平静都是虚假,死是永恒,生是幸运,其间自有大悲喜,在生死面前人应该随之悲喜,这才是真实。
二师兄君陌:你已近道。
叶青:但未得道。
为什么说叶青已经近道,但未得道呢?
在《将夜1》中,叶青坐于洞中十余年破生死关,在一般人看来这应该是极高的境界,叶青已经是世外高人。
但是虽然看破生死要比贪生怕死的境界高出一大截,但从某个层面来说,这个时候叶青的看破生死和一般世俗之人的贪生怕死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他们心中都有执着,普通人执着于生死,而叶青执着于看破生死,所以叶青虽然自以为看破生死,但实际恰恰又被“看破”这两个字束缚住了,所谓的看破正是看不破。
在《将夜1》中当叶青初次去唐国传道时,一众信徒对他的那一套高深的东西并不感兴趣,而他也对那些终日追逐名利的信徒嗤之以鼻,认为唐人没有信仰,愚昧无知。说到底,此时叶青所信奉的是高高在上的光明,世俗的生活不值得追求。后来雁鸣湖畔叶青败北,他意识到自己以往的看破都是虚幻,人生当有悲喜,世俗也当珍视,随着世俗变化的人心才是真实,以前的自己因为太信仰高高在上的光明,而选择主动地摒弃了内心的情感,其实那个不是真实的自己,也不是完整的自己,得到的道也不是真正的道。所以当叶红鱼为莫山山挡下裁决神剑的时候,他内心里是欢喜的,当叶红鱼矛盾的时候,他鼓励她去思考何为真正的光明。由此,叶青对道的领悟又近了一步,所以二师兄君陌说他已近道。
我是救场的叶红鱼
但叶青为何说自己未得道呢?关键在于叶青并没有将高明的境界和世俗的生活完全贯通起来,所以未得道。那什么是真正的得道呢?《将夜》中真正得道的只有夫子一人,对于生死而言,夫子虽然已经看破生死,但是并没有想要脱离生死,虽然已经立于世俗之上,但并没有想要抛弃世俗,他虽然境界早已超出九天,但心仍在世俗之内。所以当西陵神殿说在昊天面前世人如蝼蚁一般卑贱的时候,他说无数的蝼蚁抱在一起也能让昊天恐惧,当桑桑成为冥王之女的时候,夫子本来可以束手不管,等待永夜过去,但是他却为了世俗选择上天一战。
夫子还是我演的
真正的得道当是如夫子一般把高明的境界和世俗的生活贯通起来,两者之间一体无碍。夫子的境界虽然高深莫测,但他对世俗的生活依然热爱,爱吃北极热海的鱼,爱喝酒,爱多管闲事。世人皆说桑桑是冥王之女,但夫子说桑桑只是一个得了怪病了人,夫子境界高明却不信天命,与观主、掌教、讲经首座、南晋剑圣柳白相比,夫子多了一丝烟火气,所以夫子真正的是把高明的境界和世俗的生活贯通了,由此得道。
西陵掌教自以为秉承昊天的意志消除黑暗,但没有黑暗哪里来的光明,他鄙视世俗,但没有世俗的供养哪有西陵神殿;与君陌对战时,南晋剑圣柳白说:“千年唐国不如修道之一瞬,所以除了我们自身,还有什么更应该看重的呢?”看轻世间,重视自我,这也是一种执着,有执着就有不通,就不能无碍,就无法得道。
看我大河剑意
叶青之所以没有得道也是因为如此,他虽然已经认识到不应该执着于西陵所说的光明,认识到心灵应该随世俗而悲喜,但是毕竟并没有把境界和世俗生活贯通起来,或者说贯通地并不是那么流畅,所以叶青虽然已经尝试在世俗中修行,但只是近道,并未得道。
唐国书院言必称夫子,西陵神殿自称道门,书院一方更像孔孟,西陵一方更像老庄。魏晋时期就有人讨论孔子和老子两个人谁更高明一点,有人认为老子说的都是世间不可知之事,是不可捉摸的“道”,孔子讲忠孝仁义,讲我们身边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术”,似乎看起来老子比孔子更加高明,但实际并非如此,孔子并非不会说那个不可知的“道”,只是像老子一般直接说“道”,普通人难以理解,所以便先讲可知的“术”,再让人们由术入道。
所以夫子并非不信奉光明,只不过让普通人直接由世俗直达光明很难,所以对世人的教导只能由世俗生活开始,一步一步地获得光明。回过头来看叶青的修行之路,因为开始就直接入了光明,所以一直难以得道,无法悟得光明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