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抖云
2022-6-22 12:04 · 来自山东
在很多西方学者眼里,中国实在太特殊了,很多人都在纳闷,为什么这么多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从未间断,又为什么中国不像欧洲那样四分五裂,反而把疆域扩大到农耕文明的极限,还能一直保持大一统的状态?
之前也有网友问我,那今天我就通过《权力的游戏》这部神剧,分析一下,欧洲分裂的原因,以及中国能保持大一统的秘诀。
这套秘诀,是三个传说级的历史人物共同完成的。
《权力的游戏》主要发生在维斯特洛这块大陆上,面积和南美洲差不多大,它的设定就是中世纪的欧洲,因为作者马丁在大学里,辅修的就是中世纪史。
这块大陆本来有北境,凯岩、多恩等七个独立王国,这七国互相看不顺眼,有点像战国七雄,经常约架。
后来出现一个买了挂的外来户,那就是来自龙石岛的坦格利安家族,也就是龙家,他家出了一个叫伊耿·坦格利安的精神小伙,不知道用了什么球,竟然抓了几只宝可梦,3条会喷火的巨龙。
伊耿·坦格利安
于是他带着人和龙一路火花带闪电,征服了7国中的6个,有的国王一看,我去飞龙骑脸!于是转身就投了,因为识时务,统治权被保留了下来,比如史塔克家族和兰尼斯特家族。
有的头铁,于是被销了户。只有南边的多恩王国打的是游击战,专门骑马搞偷袭,龙还没到就跑没影了,好不容易挺了过来。
于是伊耿·坦格利安就成了“征服者”。这小伙把敌人的大宝剑都收集了起来,再让自己的宠物龙“黑死神”喷火,给他焊了个铁王座,相当于筑坛登基了。后来他的继承者又是打仗,又是和亲,终于把多恩王国也收了,首次完成了维斯特洛大陆的统一,坦格利安王朝建立(以下叫“坦王朝”)。
于是龙家把维斯特洛大陆一分为九,类似于咱们的九州,龙家坦格利安家族自己掌握王领,狼家史塔克、狮家兰尼斯特等其他8个家族分别统治一个地方,这就是坦王朝的格局。
统一之前的维斯特洛大陆,和春秋战国很像。伊耿一世就像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大陆,开辟了一个新王朝。但问题来了,能龙上得天下,但不能龙上治天下。征服容易,但如何整合一个全新的国家,这才是关键,其实就是两点:
第一, 忠心,不会重新分裂;
第二,高效,我想办点什么事,下面的人能跟上节奏。
这就是摆在秦始皇和坦王朝面前最棘手的问题。
这两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这也是中国和欧洲一个走向统一,一个走向分裂的分水岭。
坦王朝采取了分封制,也就是基本保持了原有七国的统治格局,比如北境和西境,本来就是是史塔克家和兰尼斯特家的,如今还是他们,只不过从国王降成了公爵,剩下的几大家族一样,全都高度自治,说是领主,其实就是土皇帝。
这就是欧洲到15世纪一直采用的“分封制”,也就是“封建”的本意——“封土建国”的意思。他们这些大领主还有小弟,还得接着“分封”。
这招中国早就用了,西周建立后,就分了71个诸侯国,一半是他老姬家的人。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周王室一旦萎了,大小诸侯国也不管什么叔叔大爷了,上来就是干,最后就剩了几个大的,年年征战不休。
秦朝历代先君深受其害,于是秦始皇果断下令,废分封,立郡县。没什么国中之国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就是专门针对分封制来说的,因为在分封制下,领土不属于国王,属于大小领主。
郡县的管理者都是朝廷的官员,这就初步形成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但是这两家在完成统一后,都完犊子了,原因各有不同。
先说坦王朝,坦格利安家族有个毛病,觉得自己家基因太好,血统的纯正性必须保证!所以近亲通婚,兄妹、表兄妹是常态。“征服者”伊耿·坦格利安的两个妻子,就是自己的姐妹,他三人一起打的天下。
近亲繁殖的优点大家都知道,所以龙家的后代虽然还是帅哥靓女,但脑子是越来越疯,顺带把自己养的龙也传染了,越长越抽抽,本来都跟哥斯拉似的,结果最后一只变成了藏獒,最后也绝种了。
初代巨龙:“黑死神” 贝勒里恩
龙没了,又摊上末代国王伊里斯,是个疯王,一系列神操作,成功把史塔克、拜拉席恩和艾琳几个家族都逼疯了,联合造反。龙家最后的希望,太子雷加被劳勃·拜拉席恩击*,于是劳勃当了国王,拜拉席恩王朝诞生,龙家的龙子龙孙于是卷铺盖跑路了。
鹿家和龙家单挑
坦王朝的崩溃是必然的,因为分封制有两大缺陷。
首先是贵族统治,狼家、鹰家、鹿家几大家族组成的官僚系统都是世袭的,没有流动性,既然我的权力是继承的,不来自王权,那王权必然衰落。
另外不仅世袭,还是军事领主,既然我是国中之国,那么我也得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如同汉朝的七国之乱和唐末的藩镇割据,掌握武装,那我就有造反的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国王要掌控住整个国家,唯有靠军事力量、领袖威望和血缘关系(包括联姻)这三个方式,其中血缘的作用还会衰退。本来这些家族和龙家就没什么亲戚关系,龙又死绝了,武力值大跌,还摊上个疯子当国王,有威望的太子还死了,三个条件全没了,于是其他家族一哄而上,把龙家赶下了台。
而秦二世而亡,虽然也有相同之处,但本质大不一样。
虽然是郡县制,但原来各国的贵族势力没有被完全消灭,比如项羽他家就是楚国的贵族,有复国的冲动,秦国的根基不太稳,但这不是主要原因。
秦国用法家治国,秦法比较暴力严苛,在需要休养生息的时期,依然大量征调民夫和社会资源。征调也不是不行,但秦朝沿袭了原来的各种法度,赏罚确实分明,但不知变通,太严了,导致管理水平没有跟上国家规模和社会制度。
比如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士卒去戍边的路上,遇到大雨天不能准时到达,按照秦法要砍头,没办法这才揭竿而起。
最后一个直接原因,秦朝主力在华南和北方与百越和匈奴作战,不能回援,秦始皇这个权威人物又死了,这才迅速崩溃。
所以秦亡于政,而不是制,郡县制不是关键。秦始皇作为郡县制的发明者,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立了首功。
那么再来看新建立的拜拉席恩王朝,坦王朝的问题他是一个没解决。还是分封制,还是军事领主统治,还是没有血缘关系,劳勃这个权威一死,天下立刻大乱,史塔克家的老父亲为了给太子做亲子鉴定,被人阴了,掉了脑袋,于是狼家带头造反, “五王之战”正式打响。
维斯特洛又分裂了。
于是9个家族一哄而上,勾心斗角抡王八拳,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最终狼家坐上了铁王座,又统一了维斯特。
但现实世界里,中世纪的欧洲却不是这样。中世纪时,西欧曾经有一个统一的帝国,那就是查理曼帝国,最强盛时,西欧诸国都包含在内,查理曼大帝是这个帝国的扛把子,只有他有可能统一整个欧洲。
但他死后,他的孙子把这个国家一分为三,还是分封制的锅,从此西欧在分裂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中东欧那就更没指望了,随后都发明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最终成了几十个国家。
但秦朝灭亡后,为了维持稳定,西汉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分封和郡县共存,又用了无为的老庄思想治国,生产力虽然得到了恢复,但分封制的弊端又暴露出来,诸侯国各自做大,终于爆发了“七国之乱”,万幸把事平了。
到了汉武帝这,中央军力雄壮,连匈奴都哆嗦,于是强力实行“推恩令”,削弱藩国势力,终于把郡县制坐实了,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这个过程花了100年。
不过只有郡县制是不够的,罗马也曾统一大半个欧洲,用的是和郡县制类似的行省制,管理者是总督,为什么罗马分裂之后,虽然有查理曼帝国统一西欧,但之后欧洲再也捏不到一块呢?
这关键的一条,就是意识形态。
汉武帝时期,除了削藩,还推行了一个政策,那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正统治国思想。
儒家这种意识形态,在治国方面,绝对是大*器,它的厉害之处在两点,一个是从上到下,把国家的统治结构给理顺了,皇帝的话好使了;一个是从上到下,把国民意志捏合在一起,大家都是一家人嘛。
一个是物质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
自西汉郡县制正式实施开始,中国王朝的统治结构就分为三层,最上层是以皇权为核心的官僚机构,皇帝老大,几万到十几万的大小官员绕着皇上转,成为最上层的统治阶层。
既然不分封了,那贵族领主就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取而代之的是儒生,他们很多人是平民出身,官又不能世袭,因此官员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他们都是皇帝任命的,所以官员对皇权感恩戴德,忠诚度大大提高了,愿意维护国家的统一。
官员都是靠科举和举孝廉上来的,那他们自然把儒家奉为圭臬,儒家又讲究忠君报国,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为什么打仗都爱用儒将,就是因为忠心。这心态,和《权游》那几个家族就完全不一样,他们想的就是如何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农业社会的生产剩余很少,帝国没法养活这么多官,所以朝廷的控制力顶破天到县,也就是过去说的,“皇权不下县”。
县可大了,一般有十几到几十万人,每个县仅有四五个朝廷命官,根本管不过来,那怎么办?
这就需要一些编外人员,也就是乡绅阶层。
这些乡绅一般都是地主,财力比较雄厚,而且有文化,相比于普通的农民来说,他们是天生的地方领袖,也就是过去说的“员外”,“大官人”这些人,所以乡绅就成了帝国统治体系中的中间一层。
其实在农业社会,区域的统治者一般都是地主,但欧洲国家的地主是贵族领主,他们对农民的控制相当强,有的直接就是农奴,有些中世纪欧洲的领主还有“初夜权”,所以都成了独立王国,王权很难介入,依然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分裂倾向。
比如北境的史塔克家族,虽然他是国王的小弟,但他手底下还有小弟,比如熊家莫尔蒙家族,他们才是一个小区域的直接统治者,狼家想征兵,不能直接上,要跟这些小弟要,但狼家老大被徒利家族阴死后,有的不愿意再跟着狼家混了,打死不出兵,你只能去挨个求他们,这就叫独立和分裂倾向,王国遇到的坑,他们这些大领主也得踩。
但中国的地主就不这样,他们不仅不和上面顶牛,还积极配合,在中间,起到上下串联的作用,这是为什么?
首先他们不是领主,没有特权,所以士绅对下面的农民大多只有经济控制,没有人身控制,你想行使“初夜权”,看农民扎不扎你,这就是郡县制的好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
另外还是儒家。
因为有钱,地主们从小就读书,有的有功名,有的直接就是退休的官员,最不济也读过书,读啥书?还是四书五经儒家这一套,自然也是儒家的忠实信徒。统一的意识形态,儒家对伦理纲常和“仁”的精神内核,让地主阶层认同国家意志,忠于皇权,然后心甘情愿地为朝廷办事。
朝廷派下来的比如征税、修建工程、办学等项目,他们都愿意积极配合,在这个过程中,朝廷也会给乡绅们好处,比如赏个虚职,给较高的社会地位,免田赋,不用服劳役等经济上的好处。
不过,这些乡绅们的数量还是不多,要触及到每个农民,还需要一个基层组织,这就是宗族。
宗族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一个小社会,里面都是自家亲人,但也分三六九等,最上面的是族长,一般都是辈分较大、有德行的人担任,然后按辈往下排。为了搞定宗族,儒家把“家”和“国”的概念统一了,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用治国的方法治家,形成伦理纲常和宗法思想,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来约束每一个家庭成员。
我举个例子,史塔克家族5个孩子,见了面都嘻嘻哈哈的,没个规矩。但红楼梦里,贾环、探春见了哥哥宝玉得赶紧站起来,以示尊敬,这就是儒家的作用。族长通过宗法控制了家族,从而监督成员,完成交粮、修坝等士绅派下来的任务。
官僚体系、乡绅和宗族这三个统治阶层,以儒家为统一意识形态,于是把偌大一个中国,几千万到几亿人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加上分封制的消失,终于形成了一个大一统国家,不管皇帝姓什么,哪个朝代,每个人都对国家有一个概念,那就是“中华”或者叫“华夏”。
所以在儒家的这套运行逻辑下,即使王朝崩溃,有雄心的割据势力都以“一统天下”为最终目标,当然也有不上进的怂货,比如后蜀的孟昶和南唐的李煜,就想守住一亩三分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新王朝建立后,赶紧照着儒家这套重建,因为你不这么做,就控制不住整个国家,照着做,就又是一个大一统王朝。大一统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调动整个国家的力量,也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修运河、长城,从而抵御住异族的不断入侵。
但即使出了Bug,被蒙古、后金这些游牧民族打败,为了统治中原王朝,他们也得学。
这就是儒家的恐怖之处,一般情况下,你打不过我,特殊情况我输了,你就成了我。
所以在郡县制(后来的省府县)和儒家思想的结合之下,中国最终没有像欧洲那种四分五裂。
但《权游》和中世纪的欧洲,就没有类似于“中华”这种统一的国家地理概念,就是纯靠武力,能打下来,我就占着,然后再分给儿子们,打不下来,我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爱谁谁。欧洲这种不断分裂的状况,直到文艺复兴之后,资本主义兴起,民族国家诞生后才结束,到那时候再想吞其他国家,晚了!不信看看德国,只能弄个欧盟勉强对付着。
因此历史上的封建农业国家,能保持不分裂,文明不中断,传承至今的,只有中国。
所以古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正因如此,谁要真信了“崖山之后无中国”这种鬼话,谁是傻子,因为清晚期之前,中国的精神内核从未变过。
玩意识形态?那都是过去我们玩剩下的,
孔子创立儒家,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巩固郡县制、独尊儒术,这三人,就是中国大一统格局的关键人物,功在千秋,他们用的是“道”,而《权力的游戏》里,一大帮人用的那些花里胡哨的招数,看着热闹,其实都是“术”。
看着过瘾,其实都是弟弟。
但任何事情都有代价。儒家构建的这种超稳定的统治结构,造成了一个问题,虽然国家制度高度早熟,领先其他国家一两千年,但社会进程发展缓慢,王朝总是在封建制度下来回循环,如果都是农业社会,那没问题,但如果出现了生产力更发达的文明,就坏了。
这就是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仇家恨的根源所在。于是儒家的统治地位,开始崩溃。
近代以来,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做了各种尝试,其本质,就是为了找到一条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新道路。庆幸的是,用了100多年的时间,我们终于找到了,不过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在过去几千年大一统的基础上,排除杂音,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这样才能迎来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相信这一天,你我都能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