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
近两年古装偶像剧多了起来,其中IP改编占据了绝大多数,小说的影视剧化在对情节进行重新演绎的同时,作品名却愈加单一,“妃”、“萌”、“宠”等字眼似乎承包了古装偶像剧的命名权,是一以贯之还是偷懒耍滑呢?
沿用网文的命名方式,是制作方在偷懒
这种命名方式主要来源于所改编的原著名称,其实网文这样命名,诸如王爷、王妃、宠妻、娇妻这样的人物设定,和废柴、医女、宅斗、腹黑等属性拼合,与手机无线wap端阅读的兴起是分不开的。无线阅读风格让作品的标签直接与名字挂钩,以期在眼球快速的浏览中迅速抓住类型化的读者,渐渐地,此种命名方式也内化为编辑对作者的要求与自我要求。但是命名方式有时只是一个引渡读者进入文本的方式而已,倘若进入改编阶段还如此命名,只能说是制作方的“偷懒”。
一方面,直接冠以原名可以让粉丝识别IP,进而让他们成为剧集的粉丝。另一方面,则是“传记”与“皇妃”看似是剧方想要撑起的一部“大女主”剧的“努力”,“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名字就携带着他们试图塑造“玛丽苏”的“野心”。然而,当这种风格从电视剧走向网剧,结合了“萌”“宠”等元素后,自《太子妃升职记》爆红后,被戏称为“妃字系”的作品就开始频出了。
改编自鲜橙同名小说的网剧《太子妃升职记》讲述了男儿心女儿身的太子妃热血闯荡皇宫,一路顺利升职的故事。自我标榜“雷剧”,却以独特的美术风格与演员的演技征服了众多观众。此后,以爆笑欢脱、欢喜冤家的风格打底,辅以“腹黑高冷王爷 活泼王妃”的人设组合,成了一个快速方程式。于是,诸多复制粘贴式的故事被创造了出来,《调皮王妃》讲述了21世纪的“元气神经美少女”尹晴柔因意外穿越到古代,遇上形形色色的王宫权贵,最后变成王妃,收获甜蜜爱情的故事。由演员金晨与汪东城领衔主演的《萌妃驾到》,讲述了萌妃步萌与皇上温楼两人在一路“逗智逗勇”的过程中相恋的故事。邢昭林出演的《双世宠妃》,讲述了梁洁饰演的尚书千金曲檀儿,意外邂逅东岳国万人瞩目的八王爷墨连城,二人历经波折,由猜忌、试探再到信任、相爱,终成欢喜冤家的爱情故事。
当然,这其中也暗含着网络言情甜宠潮流的流行,和低龄化观众对此模式的接受。但其实这也是剧方的“偷懒”。再如当网剧《花间提壶方大厨》走红网络,美食元素、私厨元素也很快被吸纳到这个方程式中来。于是我们看到了《萌妻食神》的出现。当然,不是说流程化的剧本创作不可以,只是我们还需要看到诚意。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网剧之中,电视剧同样如此。
如果说网剧还具有节奏快、剧情紧凑的篇幅优势,那么我们的国产剧不仅剧情注水,还有各种套路化重复,从《我们结婚吧》《北上广依然相信爱情》《老男孩》再到《归去来》,我们发现男女主角的相识总是围绕着车展开,套用一个不打不相识的模板,从欢喜冤家的“一开始看你不太顺眼”到后期感情发展的“关系那么密切”。
资本方的“网感”绑架了作品命名
“偷懒”的原因一方面是创作者的惰性,还有的则是资本方所谓“大数据”、“网感要求”带给制作方的“紧箍咒”,让一些IP剧的编剧更多的只是被束手束脚、事后“背锅”。很多改编剧的导演和制片甚至都从未完整地看过一遍原著作品,更谈不上去把握小说的精神内核和作品精髓了。各大视频门户网站有着自己的一套“大数据”,他们通过一些PC端、手机端看剧的数据总结出了一套“神秘的、有网感”的大数据,这些“数据”被称为“网友喜爱看的”情节,并以此直接介入和“指导”着剧本中人物角色的设置和情节的改编,同时也有所谓“观众就爱看的元素”来“绑架”命名。可以说,在资本链的面前,“影视作品创作的环节都矮化成为工具”。
古装偶像剧在挽救各种“辣眼”特效的同时,或许还应该注意用烂的单一命名法,让故事找到一个更好的“落地”方式,而不是因名字而赶走一批潜在观众。更不应该让改编影视作品与粉丝互相“绑架”。编导创造力的减弱、退化,不仅是这一批创作者或多或少地失去了对生活的感知力与把控力,更是因为创作的惰性:一旦六分及格水准的作品就可以赚取投资、赢得收视、享有话题,那么只会有更多只达四分的仿照作品出现——毕竟一样可以盈利,仅以此为目标,我们面对的只能是创作上无底线的滑落。 □韩思琪(剧评人)
“XX传”、“XX传奇”
《甄嬛传》(改编自流潋紫小说《后宫·甄嬛传》)
《陆贞传奇》
《女医明妃传》
《楚乔传》(改编自潇湘冬儿小说《11处特工皇妃》)
《芸汐传》(改编自芥沫的长篇小说《天才小毒妃》)(待播出)
《大明皇妃·孙若微传》(改编自莲静竹衣的小说《六朝纪事》)(待播出)
《如懿传》(改编自流潋紫小说《后宫·如懿传》)(待播出)
“后妃”、“萌妃”、“宠妃”
《倾世皇妃》(改编自慕容湮儿同名小说)
《兰陵王妃》(改编自杨千紫的网络小说《兰陵皇妃》)
《太子妃升职记》(改编自鲜橙的同名小说)
《双世宠妃》(改编自梵缺的小说《爆笑宠妃:爷我等你休妻》)
《萌妃嫁到》
《调皮王妃》(根据琳听的同名网络小说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