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谭铮
通讯员 叶朝曦
音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
2023年6月9日是第十六个国际档案日。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有鉴古知今、启迪当下、洞察未来的作用。早前热播的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改编自文学作品《显微镜下的大明》)就是后人从明代的档案文书中挖掘创作而来的。本期《粤讲粤有古》为你梳理中国档案演变的有趣“知识点”,以及与广州市档案馆有关的珍贵档案。
档案并非新事物。相反,我国的档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名字几经变化。档案在商代称为“册”,周代称为“中”,秦代称为“典籍”,汉魏以后称为“文书”“文案”,唐宋以后称为“文卷”“案卷”“案牍”。“档案”一词到了清代才出现,之后一直延续至今。
档案的载体随着岁月也不停演变。我国目前最古老的档案是甲骨档案,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之后相继出现了青铜铭文档案、简牍档案、金石档案、缣帛档案等,以及我们今天看到最多的纸质档案。
每年的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今年的宣传活动主题是“奋进新征程 兰台谱新篇”。“兰台”又是什么呢?《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也就是说,在汉代,“兰台”用以收藏地图、户籍等档案及图书。后人由此引申,御史台、史官也曾被称为“兰台”。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现在“兰台”一词用来泛指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工作。
国际档案日到了,各大档案馆都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广州市档案馆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到广州市档案馆,有什么珍贵档案不容错过呢?比如,入选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设计图纸,就保存在广州市档案馆。据悉,因为图纸主要为重氮盐蓝图,遇光容易变色,被称为“见光死”。为了保存原件,广州市档案馆用层架保存蓝图,并用黑布覆盖。此外,广州市档案馆还藏有《光绪三十四年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向皇上、皇太后奏请给予邓华熙乡举重逢恩施的奏折》《广东省城内外全图(河南附)》等珍贵档案。
档案工作重保管,也重修复。广州市档案馆档案修裱中心承担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日常修复任务,还服务全市档案修复工作。市档案馆一级调研员孙晓红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就提到,中心曾修复过一份珍贵的国家重点保护档案——增城《畲族祖图》。增城市正果镇畲族村是广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村,畲族祖图展示了畲族祖先龙犬盘瓠的传说,是祖先崇拜等传统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孙晓红回忆,畲族祖图用珍贵绢帛绘制而成,因时间久远,当时祖图拿过来时画面破损严重,经过半年多的修复和装裱才基本恢复了原貌。现在收藏在增城区档案局。(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广州市档案馆提供
责编 | 陈倩
校对 | 潘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