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角静香也是个平庸的角色,不论换了哪个女演员都可以,毫无特色。
再有就是“关系户”沈春阳饰演的铁山,全程尬演、表现浮夸,明明戏外是个东北人,非要在戏里装成台北人,说着一口东北版“台普”。当她“死”了的时候,真是让人庆幸再也不用听她说话。
小沈阳倒是在电影里过了把“西装”瘾,但他不说话时,故作深沉的样子仿佛让人觉得,他那套西装是跟别人借的。
“低分”但不“低俗”
小沈阳这个东北人拍电影,最显著的特色,还是会有那些标志性的东北喜剧符号,《猛虫过江》更是开创了一种,东北喜剧的全新创作思路。
在国内喜剧界,东北喜剧人基本占据了半壁江山,还有各种东北民间演出团的加持,似乎喜剧界已经成了东北人的天下。
这与曾经民间艺术“东北二人转”的推广密不可分,但却经常被扣上“低俗”的帽子。以致于许多东北籍的喜剧人,想要脱离这顶帽子。像是大鹏的《煎饼侠》《缝纫机乐队》,陈思诚的《唐人街》系列,极少数还有东北元素的影子。
而小沈阳却还在坚守东北喜剧的大旗,《猛虫过江》一开场,从土到尽头就是潮的服装,再到“大金链子大金表”的生活特色,充分展现了当代人对于东北生活的固有印象。尤其潘斌龙饰演的大雷,在炎热的南湾也穿着貂,表达了“我们东北人就是爱貂啊”的态度。
这些的确存在于东北的生活习俗,反映到电影中,让不少观众认为是丑化东北文化,是一种恶俗。其实不尽然,即使地域特色明显,《猛虫过江》也基本脱离了“恶俗”的圈子。
拍摄《猛虫过江》,小沈阳曾给自己下定义:“在我们印象中,虫子是过不了江的,但有那么一只猛虫不断尝试不断努力,久而久之,就成了第一只飞过江的虫子,成了猛虫。”
这句话,正适合拍摄了三年,初次执导电影的他。
《猛虫过江》的基调不符合全民的审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东北文化也有独特的乐趣。都说每个东北人心里都住着个笑星。如果能把这种天然的快乐精神拍出来,影片也就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