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庙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出居庸关时上疏抗谏。明世宗继位,复任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在滇南时,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后人论及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其诗词曲各体皆备,自有一定的风格。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风气之外。而乐府首倡《花间》,影响隆、万以下风尚,同趋绮丽。著作达四百余种,涉及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被后人辑为《升庵集》。
武 侯 庙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武侯】即诸葛亮,三国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刘备建立蜀汉,任丞相。刘禅继位后,封为武乡侯。建兴十二年(234),病死于五丈原。【剑江】水名,在四川剑州(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沄沄】江水涌动的样子【五丈原】古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曛】昏暗。【后主】即刘禅。【“大星”句】谓诸葛亮之死。《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晋阳秋》曰:“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南阳祠宇】据传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南卧龙岗),这里也有武侯庙等古迹。【正统】南宋后,三国中奉蜀汉为正统。
译文:剑江的春水啊,汹涌而明净;五丈原的太阳,也只剩余影。
原有基业还未能由刘禅控制,巨星陨落,你已经病死军营。
南阳祠堂,只剩下枯黄的秋草;西蜀关山,也笼罩在暮云之中。
汉室正统未续,名声流传万古,不要以成和败,论列三国英雄。
赏析:这是一首凭吊的咏史诗。诗作着力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也指出蜀汉事业的败亡在于刘禅。首联从诸葛亮在世时活动的重要地点入笔,剑江是诸葛亮率军北伐必经之处,五丈原则是他殒命之地,两个极富典型意义的地点,浓缩了诸葛亮由生至死的过程。作者拜谒武侯庙时,跟前出现了“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的想像,用以渲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抒写作者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哀惋心情。颔联直接揭示诸葛亮壮志未酬的哀伤。诗句直白,悲情凸显。颈联又掉转笔锋,回到首联的表意方式,表现对诸葛亮由衷的悼念之情。作者眼前是武侯庙里的萧疏秋草,不见傍晚暮霭阻遮的西蜀关山,凄凉迷茫的景色,烘托了诗人的哀伤和痛惜。该诗前三联基调是低沉、抑郁的,尾联蓦然挣脱,客观而又公允地为诸葛亮的一生作出了评价,诸葛亮精神传万古,莫以成败论英雄。
“诗人蜀事”:清人沈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升庵诗话》所引《武侯庙》诗“为最”,“情韵声律,无不和也”(《明诗别裁》)。写武侯祠的诗中杜甫的《蜀相》影响最大。两相比较,《蜀相》自比的成分较多,《武侯庙》诗中几乎没有涉及到自比;《蜀相》表达惋惜,遗憾的情感,《武侯庙》则不以成败论英雄,表达对武侯的崇拜之情;《蜀相》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武侯庙》大部分为描述,正衬成分多;《蜀相》中的“自”,“空”描写乐景;《武侯庙》中“空”,“隔”描写凄清之景,均表达了哀伤之情。都尊蜀正统,杜诗没有杨诗重;都对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婉惜;杜诗借颂诸葛亮抒己情,杨诗述诸葛亮及蜀败亡来讨论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