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原著作者是谁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06-26 00:55:07

这两个深受观众同情喜欢的女性无疑都是传统贤妻良母型的,温柔多情,但“红颜薄命”,心地善良却命运多舛,她们逆来顺受、低眉顺眼,但又有着内在的坚韧和坚强,被看成是鲁迅先生赞许的真正的“中国的脊梁”。

这样的形象打造自然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需要,是观众“共情”、同情、悲剧净化、生化等观赏心理和审美情感表达的需要。似乎什么苦都得让她经受,什么样的“痛”她们都得隐忍,这才能唤起观众的共情共鸣,这无疑是典型的大众文化生产与传播的有效策略。虽然这样的“女性形象”,也许不够具备现代女性气息,极易引起现代女性的反感。

在朱大可当年这篇锐气四溢、惊世骇俗的文章中,他不仅批评了谢晋电影女性形象的封建性,还揭示并同样批判了谢晋电影的“俗文化”本质:“正如一切俗文化的既定模式那样,谢晋的道德情感密码又总是按规定程序编排,从中可分离出‘好人蒙冤’、‘价值发现’、‘道德感化’、‘善必胜恶’四项道德母体”,还认为中国导演“养成了一种标准 ——好莱坞式的审美眼光和习惯,但只是由于谢晋的出众才华,好莱坞之梦才在中国获得圆满的再现。也正由于此,谢晋模式被无法抹擦地烙上了俗电影的印记”。

但平心而论,也许在激情洋溢,追求现代性的上世纪80年代,朱大可这样的既反叛传统又拒绝商业主义的,颇具先锋锐气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但到了90年代,到了现在的新世纪、新时代,因为保守主义回潮,国家化的主流,呼唤传统则似乎成为理所当然。

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类型,电视剧所最后折衷达成的文化取向可能是最为世故、普泛(普适性)、“共同”的,也可能是最为浅表的,批判性、先锋性锐气可能不应该是强调的。而无论是《渴望》还是《人世间》,其老少皆宜,尊重(或者说讨好)观众的策略,“俗”则“俗”矣,但“俗”又何尝不可?

渴望原著作者是谁,(9)

当然,即使是不说这些方面,《人世间》中的郑娟的女性自主意识相较于《渴望》中的刘慧芳还是有进步的。

不管怎样,当身患癌症不住院治疗而鞠躬尽瘁于解决“光字片”群众住房问题的好干部周秉义,竟被人横加污蔑时,一向隐忍的郑娟竟然当场给了那个人一记耳光。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信中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6]

也许,正是这一记耳光,很大程度上凸显了郑娟形象的时代性,决定了郑娟与刘慧芳的不同,表征了时代的进步和女性意识的自觉。

毕竟,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

■注释:

[1] 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页。

[2] 陈旭光《大众、大众文化与电影的“大众文化化”——当下中国电影生态的“大众文化”视角审视》,《艺术百家》2013年第3期。

[3] 王朔《无知者无畏》,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8、9页。

[4] 王朔《无知者无畏》,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0、11页。

[5] 见张铭堂《谢晋电影之谜》,收入《论谢晋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55页。

[6] 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2页。

★作者简介

渴望原著作者是谁,(10)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广电与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影视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会长。《影视艺术》执行编委。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课题“影视剧与游戏融合发展及审美趋势研究”首席专家。

(本文2022年4月28日首发于北京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微信公号,作者授权《影视风向标》转载)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