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立完整版在线观看,电影书立大结局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10-31 06:36:39

读书之美

文/金芊芊

你一定在社交软件里看见过这段话:

“为什么要读书?举个例子:当你看到夕阳余晖,你的脑海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这么多鸟,真好看,真特么太好看了!”

这话没错,“落霞与孤鹜齐飞”比“卧槽”好听多了。蒋勋曾评价中国诗词: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现在读起古诗词,依然觉得这些句子不落俗套。“落霞与孤鹜齐飞”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流传了千年并家喻户晓。这《滕王阁序》美在何处?美在它表现的内容:王勃为我们描绘了水天相接的夕阳美景,这景象不管谁见了都觉得好看。美在文章的形式:美在骈文的韵律,美在它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些对仗和修辞,是中国文学特有的艺术手法。周济论词云:“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宗白华补充说:美感的养成需要“距离”,要使自己“不沾不带”、使物像“自成境界”;朱光潜认为,这“美感的距离”要适当,太近则无法产生美感,太远则会遥不可及。“秋水共长天一色”与“真好看”之间的距离,就是王勃的高明之处。这种“距离”不仅仅是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还有他淡泊的心境,所谓“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就是“求空”。的确,不读书的人很难体会这其中的妙处。

然而,这段话又是欠妥的。“这么多鸟,真好看。”这话不美,却很真实。宗白华说:“生命的境界广大,包括着经济、政治、社会、宗教、科学、哲学。这一切都能反映在文艺里。”尼采说:艺术世界的构成由于两种精神,其中“醉”的境界使我们体验到“生命里最深的矛盾、广大的复杂的纠纷”。空灵与充实是艺术境界的两元,“既成格调,求实”,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充实是艺术产生的土壤,是艺术唯一需要表达的内容。可见,好的作品表达的是人的感受、表达的是人生的矛盾与纠结。读书,让我们明白这一切,而不是为了让我们给人分类:分成男人或女人,分成穷人或富人,分成吟诗的人和说脏话的人,仿佛谁会比谁“高级”一些。读书是技巧的训练,大部分的艺术是一种技术,需要重复和体悟。这样的训练,会让人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空灵”的心境。面对夕阳美景,艺术家将“卧槽,真好看!”这种强烈的情感牢记于心,并加工成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生命的广大——那些“最深的矛盾、广大的复杂的纠纷”一定包括这些真实的、自然的、强烈的感受。其实每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源自“卧槽,这么多鸟,真好看。”因为后者,是人类面对美景的自然反应。正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包含了“真好看”的情感,它才格外感人,这就是“求实”。杜甫历尽磨难、一生坎坷,悲痛之情让他写下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悲天悯人之心;暮春之处,兰亭修禊,乘着酒意王羲之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黄子久终日流连荒山丛木,所以画才能“沉郁变化,与造化争神奇”。空灵的心境培养艺术家的心态,充实才是作品的灵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不读书,也很难体会其中的妙处。

最好看的图案

文/尚庆海

我上小学的时候,母亲用她自己织的老粗布,给我缝了一个书包,我非常喜欢,上学背到学校,同学们见了,却笑话我说书包上连个图案都没有,怎么看都不像个书包。我这才发现同学们的书包上都有各种花形的图案。

回到家后,我让母亲也给我的书包缝上图案,母亲问我:“要啥图案?”我挠着头也不知道什么图案好,就说:“要世界上最好看的图案,反正要比他们书包上的图案都好看。”母亲说:“好,晚上就给你缝上最好看的图案。”

晚上我兴奋得睡不着觉,趴在床上,双手支着下巴,要看母亲到底会在我的书包上缝上啥最好看的图案。母亲坐在煤油灯下,身边放着她的针线筐,针线筐里线团顶针、剪刀锥子和各色的碎布头,什么都有。母亲见我不睡觉,就说:“你赶快睡觉,你要看着,我就缝不出来最好看的图案。”母亲肯定是想给我个惊喜,我不睡觉,母亲就盯着我,也不动。没办法,我只好蒙着头去睡觉。

第二天一早醒来,我就去找我的书包,看看母亲给我的书包缝上最好看的图案到底是什么。我把书包捧在手里,就看到书包上缝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一块红洋布剪成长方形红旗的形状,上面那五颗黄色的五角星是母亲用黄色丝线一针一针绣上去的。

我背着缝有五星红旗图案的书包去上学,一进教室,我的书包便成了同学们争相观看的“宝贝”:“是五星红旗耶!真漂亮!”“你们看看,那五角星是绣上去的!”“我也好想有这样一个书包……”

看到同学们羡慕的表情,我不禁为我母亲感到骄傲。原来,母亲心中最好看的图案,就是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奶奶的凤仙花

文/云中燕DS

凤仙花虽然花名中带个“仙”字,给人一种虚幻缥缈而又清新脱俗的感觉,但事实上凤仙花是老家最常见花卉之一,深宅大院、流水桥边、荒郊野外都有她的影子,不管不顾的开着,大把大把的艳着。无人料理,无人理会,无人欣赏,但依旧每年春风吹又生,肆无忌惮的展示着自己美丽。

家里的凤仙花以前都是奶奶栽种的,在院子正门两侧屋檐下,走边一垄,右边一垄。凤仙花开季节,粉扑扑的,娇嫩嫩的,人从院门进去,就感觉有两个妙龄娇娘在笑脸相迎,迎接着我这个未来的少主人,粉色的花映衬着我们土蓝色的粗布衣服,羞答答的花容衬托着我天真的笑脸,别有一番滋味和韵味。

奶奶就喜欢养凤仙花,对凤仙花却格外的痴迷和专注,我的两个姑姑分别取名凤仙和仙凤,可见奶奶对凤仙花的痴迷。奶奶每年总有一段时间,围着凤仙花转:翻新泥土、拔除杂草、播种种子、除草施肥、收集种子。

凤仙花其实并怎么好看,但粉粉的红色,花不大,艳丽的很。一朵朵粉色的花像一只只欲羽化成仙的飞凤,我想这可能就是凤仙花名字的来由。

每到凤仙花大开的时候,奶奶就对着花喃喃自语:“好看,好看,真好看。”淡淡的微笑爬上了奶奶苍老的脸,她久久的站着,痴痴的看,白日头长长的,风吹的人发软,花与人,就这么对视着,温情脉脉。

爷爷听了看了就说:“整天对着花有饭吃,整一个花痴。”

奶奶就笑呵呵的回答:“当初是谁说我跟凤仙花一样漂亮的?是谁把我家院子里的凤仙花偷了,种自家院子里的?”

“都几十年前的事情了,你还提那些干嘛,孙子都这么大了,老不正经的,不害臊。”

爷爷就不再理睬奶奶,蹲到院子一边抽旱烟去了。奶奶不知趣的摘了几朵凤仙花,放在掌心里,还拿给爷爷看,“你看看,你看看,这么漂亮的花。”

爷爷朝奶奶看看,不停的说着“漂亮,漂亮,真漂亮”,然后一脸的无奈的站起身,边摇头边说着“老不正经、花痴、老堂客”,走进里屋抽烟去了。

院子里就剩下奶奶,阳光照在凤仙花粉色的花瓣,格外的艳丽和妩媚,但奶奶的脸上有些许的失望,眼睛里却有点异样的神采,回头继续摆弄和欣赏凤仙花。有时候还会对着凤仙花用土话哼上几句:小花花,快快长,多看花,多结果,我会天天陪你……

这个时候我只要凑上去说一句:奶奶,你种的凤仙花真好看。奶奶的脸就会跟凤仙花开了,开心的多看几眼凤仙花,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然后到房间不知哪个角落拿出几颗糖,“乖,拿去吃。”我就美滋滋的欢快的蹦着吃糖去了,爷爷看见了,肯定会一把把我拎过去:“兔崽子,又去奶奶那里骗糖吃了。”然后笑呵呵在我头上敲两下,拿出五毛钱:“去,给爷爷买点烟丝,回来有糖吃。”要走两里多路,我才不去,扮个鬼脸,转身就跑出去跟小伙伴玩去了,气的爷爷在后面大叫兔崽子。

转眼我也长大,很少回家,回家也没心思去欣赏摆弄院子里的那些花了,到了那个年纪,我欣赏的不再是漂亮的花,而是如花般漂亮的女孩。年复一年,爷爷要走了,正是凤仙花开的季节。爷爷弥留在床上,我们一群小辈无助的看着爷爷,爷爷却一直看着奶奶。奶奶把凤仙花摘了一大碗,放在陶瓷酒杯里加了点明矾(当时不知道什么东西,后来才知道那是明矾),和着花一起捣碎了成糊状,把糊状花瓣包在指甲上,用细线缠绕了几圈,然后就静静的坐在床前,平静的说着和爷爷的往事,爷爷专心的听着,我们也专心的听着。

原来爷爷和奶奶相识相恋都缘于凤仙花,这中间的波折和故事外人难以知解,岁月模糊了很多回忆,时间淡化了许多往事,但有些注定伴你一生,有些永刻在心底。相处几十年,有太多的情感需要倾诉,有太多的故事值得留恋,尤其在这个时候,所有感情涌上心头,所有过去都要梳理。奶奶和爷爷相互看着,奶奶断断续续讲了几个小时,爷爷也安静的听了几个小时。奶奶把指甲上糊状花瓣给拆了,原本灰白的指甲被染成了粉色,淡淡的,如婴儿般皮肤的粉嫩。爷爷脸上有了孩子般天真的笑容,手动了动,奶奶把爷爷手握在自己手心,“好看吗?”“好看,真好看。”我想这个时候爷爷脑海里肯定浮现出了奶奶年轻时的天真和笑脸,爷爷和奶奶就这么握着手,笑着相互看着对方,久久,久久,奶奶笑着的脸上已经满是泪水。

爷爷还是走了,奶奶每年继续摆弄着凤仙花,花如火如荼的开着。在我眼里平淡无奇的凤仙花,在爷爷奶奶眼里却有太多的故事,以致到老也不能忘怀。一朵花,一辈子,一生情,注定了这朵花的不寻常,注定了这辈子的幸福,注定了这一生的无憾。看着凤仙花,我仿佛看见爷爷奶奶年轻时候围着凤仙花,相互追逐,相互嬉闹;仿佛看见爷爷在为开心的在我奶奶染指甲,奶奶的幸福的笑着。

几年之后,奶奶也走了,在奶奶的墓边,我们撒了很多凤仙花的种子,也在爷爷墓边撒了很多种子,希望在来世他们还能再跟凤仙花结缘。每到春天,凤仙花热烈的盛开在他们周围,朵朵粉色的凤仙花,如欲羽化成仙的飞凤。

婚姻如碗

文/冬梅

女人和男人结婚后,每逢看见别人住豪宅、开名车时,总抱怨说自己过得不幸福。

一个周末,她回到娘家,女人又在母亲面前抱怨日子过得不如意。吃饭了,母亲从碗柜里拿出几个碗,有不锈钢的,有细瓷的,还有几个是粗瓷的。

一共四个人吃饭,女人选了四个很漂亮的碗,盛了四碗饭。等女人端起饭碗后,母亲指着那几个被冷落在一边的粗瓷碗说:“你用来盛饭的四个碗都是漂亮、别致的,那几个粗瓷碗虽然也能用来盛饭,但你连正眼都没有瞧过它们。这很正常,每个人都希望用好看一点的碗来盛饭。我们吃饭时,需要的是米饭,而不是碗的好看与否。其实,婚姻,和我们用来盛饭的碗一样,漂亮不漂亮,好看不好看,都是外在的形式,只有爱,才是盛在碗里的饭。饭香不香,和碗是否好看并没有关系,所以,即使你端的是一只粗瓷碗,如果里面盛满了爱,只要你不在意那只碗的外表,你也同样会感到很幸福。”

女人不是十分明白母亲的话,直到有一天,女人得了重病住院,男人没日没夜地守候在她的床边。为了给她治病,男人甚至把家里的房子都卖了,这让女人很感动。

女人的病终于痊愈了。每天的清晨和傍晚,人们都能看见男人搀扶着女人在公园里散步。虽然他们没有了自己的房子,租住在别人的屋檐下,但女人一看到公园的鲜花、绿草和树木,两眼就会兴奋得发光,她感觉和他在一起很幸福。

女人看到妈妈时,平静地说:“妈,我现在明白了,婚姻真的是一只碗,碗好看不好看,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碗里有没有装着饭!”

霜叶

文/朱秀坤

晓来谁染霜叶醉?总是离人泪。那时还叫北平,西山上,经霜的黄栌红得那样艳,没了父亲的小英子一家在车上,保姆宋妈挎一包袱,骑上毛驴,车向左,驴向右,渐行渐远,镜头中从人物表情到电影配乐,还有满山的红叶,满是惜别与惆怅——电影《城南旧事》的最后一幕,至今难忘漫山遍野的黄栌叶,如染一般红遍天。

每日里上下班,也能看到几株霜树,是紫红的榉树,火红的枫香,还有彩霞样的乌桕,到了初冬时候,连紫薇、矮樱也都让浓霜敷上一层白粉,羞红了脸颊,好看。从春到夏,从夏又到秋,每日里看那些树,还是喜欢。最爱的终归是一株临水乌桕,春天开花,青白色,似一串串小稻穗挂下来,又如毛毛虫在枝头炫耀,风过,无数的青穗微微荡漾,有趣。秋后,初冬,一场场青霜,小鳊鱼样的叶子一日红似一日,映了艳阳,越发酡红,醉汉似的在枝上乱舞,又像无数的小鳊鱼急着要跳入水中,当树上结出乳白的乌桕籽,蓦一看,以为是白色的小花,特别清新讨喜。可巧此时一河碧水静静的,拖蓝纡青,衬了这红叶树,树下有位姑娘挎了篮子在轻轻浣洗,水波静默,掺了橐橐的棒槌声,姑娘的轻轻哼唱,别样的冬日风情亦令人沉醉。

下霜的日子,天冷,是那种鸡爪霜。远处几间农舍,霜就结在青瓦上,树叶上,哪怕一根金黄稻草上,都要精心细致地镶上蕾丝,也感有趣。晓晴寒未起,青霜染黄叶。一阵西风过,枝头的法桐树半青半黄,青是浅青,黄是赭黄,一片片落叶轻轻飘下,让人顿生留恋之意。此时的黄叶未见枯槁,仍含着水分,待到全都让北风吹干,枝头一片黄叶也无,足下踩着瑟瑟的霜叶,倒叫人生出几分轻愁,但那境界也美,如沈从文所言,美总是愁人的。

还有银杏,霜后的银杏叶呈明黄,黄得娇嫩而艳丽,在水洗似的蓝天下,黄得最是耀眼,如一只只黄蝴蝶在翩飞,飞着飞着就落了下来,雨天里是一地金箔,真让人不忍践踏。城外有一片古银杏林,去看时,落叶间夹杂了若*银杏果,只因银杏果价格便宜,主人竟不愿采摘了。但当我走进钟声袅袅的古老寺院,山门前两株水缸般粗的古银杏,还是令人惊叹,长寿的树啊,看这人间几多风霜雨雪,几多荣辱变迁。便想到一句诗:蓦看银杏势参天,阅尽沧桑不计年。终是无言,捡几片落叶,作了书签。

冬天的爬山虎也好看,一墙老红的叶子,倒生出些暖意,人家便在红叶下出出进进,说话,笑闹,吃饭,饮茶,过他们的烟火生活。

霜叶也应是菜叶,竹篱茅舍,两畦苏州青,越是天寒,打了浓霜,菜叶越是苍翠,碧绿生青的好看。那菜叶经了几场霜,去了涩气,一股清甜,滋味更是醇厚,霜后青菜赛羊肉是也。拨开霜雪,挑回家,清炒,烧一锅汤,极是下饭,吃得人神清气爽,满腹香气。雪里蕻是最不怕冷的蔬菜,只当霜是最好的护肤品了,越涂,越好看,阳光上来,艳得俏丽。便是腌成咸菜,晾晒出来,还是翡翠似的养眼。

及至霜晨雪早,喝两碗白米粥,搭两筷雪里蕻咸菜,喝得周身俱暖,也是平民百姓的家常日子。

风轻柔,雨纷飞

晚春的夜风微微夹着淡淡的凉意亲吻着古丽的脸颊,她白皙的肌肤“羞”得

一片微红,很是好看;傍晚的街灯缓缓吐出柔柔的光线勾勒出城市的线条,它冷

酷的外表点得一眼斑斓。而她,是一道流动的风景……

“新田地”青色的旧砖上星星点点散落的刻字漫不经心的悄悄诉说着记忆中的

过往,只有近处墙角钻出的一支新绿提醒着时间的鲜活,而我和她却正坐在历史前

渐成往事。

老藤椅,黒木窗,彩色粉笔画出的西洋文。我就着碟中热腾腾的西式汤问古

丽,“那晚,你不担心我是坏蛋吗?”她放下手中的银勺子,撸了撸额前深麻色的

长刘海故作思量的说,“没有,你看起来傻傻的。”我,只有笑了……

于是,我翻开扔在桌角的仿皮包,将一只纸盒压在左手下贴着桌面慢慢推到

她面前,“送你的礼物,藏了好久了。”“这次感谢我什么?”古丽一边问我一边

打开深蓝色的小盒子,“啊,真好看!你怎么知道我喜欢粉色的?”“猜的,你信

不?”我勾起嘴角,“谢你那碗粥。”“哈哈,那你亏大了。可别怪我没提醒你

哦。”她夸张的说,“难怪大家都说现在的经济不好,原来你们这些做经济的都愿

意做赔本买卖啊?”我弯着嘴瞪着她,“呵呵,不许抬杠。”话语间,一条粉色的

水晶花瓣项链在她胸前压出了一弧风景。“好看吗?”我闭上眼,用力的伸出一根

大拇指……

我的脑子里突然在想古丽的那番话。经济其实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复杂,有时

简单的就像躺在水果店里的一只苹果和它上面的标签,只是我们有太多的人喜欢故

意的在它外面裹上一张不透明的纸,然后套上一只塑料袋,而后还要包个大纸盒,

最后又把那张标签换上了英文字,让你只看得到也只看得懂上面的那串阿拉伯数字。

当然,到最后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了。所以,当他们为达目的故意玩弄

玄虚,到头来只是玩弄了自己。

“你在想什么呢?”

“没有,看呆了。”她的脸粉的就像那根水晶链。

“我该去演出了,谢谢你的晚餐和礼物。”

“那——送你?”

“嗯。”

《浪漫满屋》:“都是你,我忘乎所以。打翻深藏在水晶瓶的魔咒,自作多情

的我还是不经意偷偷爱上你。可不可以让我多一些,幸福的回忆给你和我……”

今晚我没有喝酒,要了瓶纯水躲在舞台的一角看着那朵雪莲花。那双灵动的

眼睛依旧是天山天上透着亮的星子,在找到我后瞬间的一耀,嫣然的一笑。

子夜的街头并不清冷,翻动着广告牌的车站旁停满了出租车,可我们谁都没有看

见。520路夜宵车半小时一班,我们并坐在车尾的高椅上,窗外的霓虹灯打在两张陌生

而又熟悉的脸上伴着我们一路远去……

年的味道

文/王祥夫

年的味道其实就是母亲的味道,母亲不在了,年的味道也就跟着走了。

想想,往昔一入腊月,母亲那个忙啊,母亲把那个很大的花盆搬了出来,母亲搬那个大花盆做什么?母亲在那里剥葱了,去年秋天买回来的一捆一捆的葱,现在都干了,母亲把葱的干叶子都打了去,把葱就在盆里种上了,盆里的土多一半是从灶里掏出来的灰,一半土一半灰,把葱栽到这种土里不几天葱就会绿了,那个绿可真是好看,真是娇气,那么好看的黄那么好看的绿。而且,这葱有个专门的名词就叫作“羊角葱”,它不会长到很长,短短的就像羊角。母亲又去生豆芽了,是绿豆芽,先把绿豆挑过,把被虫子咬过的都挑出去,放在清水里洗一下,然后用几乎是滚开的水,就把绿豆倒在这样的水里了,母亲让我用筷子搅那水,不停地搅。过不了几天,这豆芽可就努出了嘴儿,再过几天就白白胖胖地蹬开了腿儿。除了绿豆芽,母亲还会生些黄豆芽,那道极简单好吃的菜——黄豆芽炖豆腐,味道真是好,有时候还会在里边放些猪油渣,那味道就更好了。过年的前几天,母亲要蒸许多馒头,发面,和面,一盆不够,再发一盆,平时不用的大盆子现在有了用,还要把红枣泡了。揉面,母亲在那里使劲地揉,使劲地揉,把面搓成长条,再盘起来,这是花馍,盘好了用筷子一荚,上边再放几个红枣。过年的前几天,家里总是热汽腾腾,窗玻璃上可都是呵气,到了晚上那呵气又都变成了好看的霜,上边全是花草树木,你说不上来那都是些什么花什么草,但就是好看。谁从外边走过来了,“咯吱咯吱”是脚踩在雪地上的声音。我在窗玻璃上用手指溶个小洞,可以看到外边了,但那人早已经走过去了。我看了什么?外边窗台上的那两个盆子,一个盆子里黑乎乎的是冻秋子梨,另一个盆子里也是黑乎乎的,也是冻秋子梨,上边都落满了雪,这样的冻秋子梨现在像是吃不到了,母亲会时不时给我们把冻秋梨放在水里,“让它在水里换一换。”母亲总是这么说,换什么呢,冻秋梨一放在凉水盆里,过不久,梨上便会换出一个亮晶晶的冰壳子,而冻秋梨却软了,是一股水,吸着吃就行,是又酸又甜。我不看秋子梨了。因为母亲在喊我了,要我把那个大青花碗拿过来。我看见母亲在切大白菜了,母亲要做芥末墩儿了。母亲说:这棵白菜有花顶子,还有这棵也有。母亲把有花顶子的白菜顶子递给我,让我把它用清水种在碗里。我知道,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个白菜顶子就会抽出一根长长的花挺儿,会开出一连串娇黄好看的花来。

年前那几天,坐在屋里想想往事,那些琐屑的往事一件一件忽然像是都充满了温暖的诗意,往事并不如烟,往事倒像是一个忽然被打开的百宝箱,里边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每件东西都好像与母亲分不开。这么想着呢,忽然就像是很对不起母亲,多少个年,多少个除夕夜,母亲总是在忙,一刻不停地忙,从没见到过她坐在那里歇着。现在仔细想想,都想不起吃团圆饭的时候母坐在哪里,也想不起她喜欢吃什么,总是我们在那里吃,母亲在那里忙。吃完年夜饭,我们从屋里一哄而出去放鞭炮,从没想到过母亲是怎么一个人在那里收拾,又是怎么在准备大年初一的吃、大年初一的喝。现在想想,居然想不起母亲在一个又一个的年夜里是怎么吃饭的,我们吃饭的时候她又是坐在哪里?

年的味道其实就是母亲的味道,母亲不在,年还有什么味道?

好看的皮囊背后……

文/王春鸣

无意中上网看到国内有家影视公司竟然买进了日本小说《源氏物语》的IP,正在翻拍成《源氏问花录》,把原故事的平安时代改成唐宪宗时期,描写皇子源辉蜿蜒曲折的感情经历,设计的剧情狗血得我忍不住浮想联翩。天海佑希是好多人的真爱啊,还有一部劲爆的乙女向恋爱手游——《源氏物语男女逆转恋歌》,把《源氏物语》中登场人物性别逆转,玩家化身为女主角光源氏,与多位才貌双全的男角色展开一段段恋慕故事。有多优美,就有多变态,日本民族对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是显而易见的。

三十年前,家里没有像样的爱情小说,只好翻来覆去读《红楼梦》和《源氏物语》, 和宝玉差不多大的我,看完第一遍《红楼梦》,就仰天长叹,这真是一个良材美质的废物!而《源氏物语》,光书里女人们的名字就把我弄花了眼:末摘花、空蝉、夕颜、葵姬、花散里、浮舟、胧月夜、玉鬘、落叶公主……不记得谁的译本了,也许是最嗲的林文月?总之紫式部的文风,真是阴柔凄美啊。

因《红楼梦》,中国有红学,各种着书立说,因《源氏物语》,日本有源学,同样各种着书立说。两部巨着在一个漫长的历史维度上,形成各种理论和学说,这些和我等俗人没有关系,本着浅显而娱乐的精神,我只关注男主人公的美貌,但是在好看的皮囊背后,其实藏着很多东西。

相比《红楼梦》,它的内容更好概括一些:日本平安时代男权社会上层贵族一夫多妻制下的女性悲歌。说是女性悲歌,其实光源氏也很可怜,一生在无常里轮回,找不到归宿。极年幼时母亲便饮恨而逝。源氏一生都在各种女人身上追寻母亲的影子。有一天浪子回头,才发现早已死去的紫姬才是自己的真爱……这样的情节,让很多根本没有细读的人直接以为《源氏物语》是“大叔推倒萝莉”……

即使在男人眼中,这个大叔也是个尤物:“有一个阵雨初歇,诱人伤感的夜晚,中将将浅墨色的外褂和布裤换穿为浅色的衣裤来访源氏。他看来英姿焕发、令人羡慕。当时源氏正在西侧妻户边凭栏欣赏着霜冻的庭前花草。风飒飒地吹着,时雨阵阵,诱人禁不住也要泪簌簌。他那托着腮帮子喃喃自言”为雨为云今不知“的绝妙姿态,真个叫人着迷。中将不愧为风流解趣之人,故而默默凝视,坐近其身边,心想如果自己是女儿身,如何舍得留下这样的人离开这世间呢?源氏依然从容地坐着,只是稍加整顿衣带而已。他穿的是浅墨色的夏衣,下面的红裳衬出炜然的光彩……”

因为同是一个贵胄男子和N个美女的故事,《源氏物语》虽然早了700多年还是被后世誉为日版《红楼梦》,然而,两部小说浑言相似,析言有别。虽然都关注女性,都很细腻精美,都有佛理空门……但是,《红楼梦》讲的是封建盛世里的繁华成空、人生失落,《源氏物语》则娓娓道来贵族生活的烂熟。

——还有重要的一点,紫式部是一个女子,负责照顾皇后的女官,她很少接触到男子,尤其是如光源氏那样,所以,她的“光源氏”颇有几分神似今天女性向影视剧中的男主人公,幻想和意淫的成分居多(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太子夜华)。而曹雪芹是一个男人,他借黛玉之眼打量宝玉:“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剑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蹬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女人写男子,和男人借女人的视角写男子,想法是不一样的。日本女子的见识显而易见,甚至所谓“物哀”的美学意蕴,首先就是对皮相的感动。而在中国,有个成语叫才貌双全,才在前,貌在后。儒家的文化观念认为气质、修养、性情最重要,然后最好再配上美貌。即使在《世说新语》这类笔记小说里,也没有单凭容貌胜出的,美男子潘安、卫玠都是当时有名又有个性的文学家、辞赋家。所以曹雪芹写这个从废弃的补天石中脱胎而来的宝玉,写他的好看皮囊,是为了与他的个性相照应,他的大深情、大孤独,他的强烈的悲剧意识,他的性情之美中,分明有着古中国士人的价值观烙印,所以连鲁迅都认为《红楼梦》“华林之中,遍布悲凉之气,呼吸感知于其间者,惟有宝玉一人。”

日本学者沟口雄三承认,日本的近代缺少根基。再早一些,日本古典时代无法摆脱中华文化的影响,日本的历史是接受中国古代典籍的历史,贵族和武士阶层都通过中国古代典籍加强自己的教养,甚至以此作为治世的手段,在文化上,他们一直以游牧的方式成为日本的当地人。明治维新之后,又是以欧洲标准为世界标准而建立起世界认识。所以《源氏物语》的出现伟大而重要,“平安朝的‘物哀’(物のあはれ)成为日本美的源流。”(川端康成语)江户时代的文学家本居宣长,也是以此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