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仲
高坚被逐出师门不久,横行武林的“关外三魔”闯入石正仲的门派。
一番打斗之后,石正仲整个门派被击败。
石正仲是名门正派的掌门,是肩负除恶卫道的大侠,但遭遇技不如人的失败后,他做了什么呢?
他的门派被“关外三魔”据为己有;他的所有弟子——包括他自己,都成了“关外三魔”的奴仆。
他是一代大侠,但这时候,他的侠气去哪儿了?
另一方面,被赶走的高坚得知师门被魔道占领后,孤身一人回到门下,用武力和智力,将“关外三魔”一举歼灭。
高坚是一个“叛徒”,但拥有天下无敌的武功后,他不仅洗刷了“背叛师门”的污点,还成了新一代除魔卫道的大侠。
石正仲和高坚的命运,一反一正,但都体现了一个道理:
在江湖上,谁是大侠,谁是叛徒,从来都是由“武”来决定的。只有当你拥有了过人的“武”,才有资格来说“侠”的事情。
江湖
贰·江湖不相信眼泪如果一个人的“武”不行,却硬要去逞“侠”,会有怎样的后果?
我想起一部几年前看的冷门网络武侠小说《缺月梧桐》,当中有个情节,或许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王天逸是一个跟高坚差不多的少年,秉性善良,好打抱不平,但武功低微。
一次,师父派他和几个同门师兄弟,下山去给各大门派送请柬。
他们路过一个村庄,看到一群恶霸在欺负无辜良民。
他侠气顿生,用低微的武力,赶走了那群恶霸。
但是当他们送完请柬、返回路过这个村庄时,却发现整个村子的人都被屠*,王天逸本人则成了恶霸们的追*目标。
对此,同门师兄弟批评了王天逸,有段话说得特别好:
“你的好心,陷整个村子和你自己都在危机之中!连做好事也是要有实力做后盾的,没有实力,你寸步难行!”
侠客
面临追*,王天逸依然相信武林的正义,相信侠必胜武,相信同样怀有侠义心肠的高手,一定会帮他共抗邪恶。
他去找名门正派的大侠帮忙,大侠却告诉他:
“我相信你是个好人,但好人有什么用?你一个无依无靠的小弟子,怎么可能是帮派的对手?江湖,是不相信眼泪的。”
因为一次行侠仗义,王天逸被同门出卖,被师父陷害,被正派驱逐,被黑道追*,成为整个武林的公敌,最终不得不堕入魔道,成为*人不眨眼的冷血*手。
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只是一个武功低微的门派弟子。
如果他是一个名声享誉江湖的高手或大侠,其惩戒恶徒的结果,必将是锦上添花,为人称道。
而这背后,都是由你是否拥有一身高超的武功、是否拥有一双过硬的拳头所决定的。
“江湖,不相信眼泪”;武林,只相信武力。
云海玉弓缘
叁·武侠的终点是现实很多年前,华罗庚读完《云海玉弓缘》后,对梁羽生说:
“武侠小说应该属于文学,我看它是成年人的童话。”
这大概是有史以来,对武侠小说的最高评价;但这样的评价,还是不够精确。
梁羽生、金庸等大家的作品,都很好传递了一个价值:侠的重要性。“侠”是人性的光辉,所以华罗庚说“武侠小说应该属于文学”。
武侠小说、武侠电影,都属于幻想类作品,真正能归入文学范畴的幻想作品应该是怎样的呢?
应该是:其写作和拍摄的终点,一定是现实。
但普遍武侠作品,都将终点指向“侠”,至于现实不现实,那是次要的。也正因如此,武侠小说至今难以列入文学范畴。
将创作终点指向“侠”,是一个很理想化的设定。创作者抛弃了时代、门派对人物的利益和命运牵制,抛弃了生活的残酷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只将笔墨落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特别是刻画行侠仗义之人,他们如同堂吉诃德一般,只要心怀行侠仗义的理想,其它都不是问题。
但《堂吉诃德》最终列入了文学范畴,为什么呢?
因为它的终点,指向了现实——
堂吉诃德最终从行侠仗义的理想中醒悟:再大的理想,终将败给一蔬一饭。
在幻想作品里,一蔬一饭怎样获取?
毫无疑问,是武力。
如果堂吉诃德拥有骑士的非凡武力、而非对行侠仗义的荒谬的空想,那么砍风车、打平民的讽刺桥段就不会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他一次次击败恶徒、惩处恶行,获得所有人对他的尊敬,乃至复兴已经式微的骑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