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鼎革之际,胜国遣臣举兵图兴复,时势既去,不可为而为,盖鲜有济者。徒以忠义郁结,深入於人心,陵谷可得更,精诚不可得沫。煌言势穷兵散,终不肯为逭死之计。”——《清史稿》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生人。张煌言自幼饱读诗书,又通晓兵书战策,饶有武略。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煌言考中举人,彼时的大明深陷中原农民起义军和关外八旗军两线作战窘境,急需军政人才,因为张煌言熟知兵事,遂颇受朝廷器重,调入南京兵部,谋划军机。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崇祯皇帝朱由检自*殉国,大明在北方的统治崩溃。五月,南方拥明势力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朱由检的堂兄)称帝,建立南明弘光小朝廷。朱由崧任命张煌言为兵部尚书,主持南明军事,当时南明的主要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江北四镇和武昌的左良玉手里,张煌言名为大明军界一把手,实际上就是个光杆司令。1645年五月,清军攻陷南京,朱由崧在出逃路上(芜湖)被清军俘*,弘光政权覆灭,清军径取江南膏腴之地。
彼时清军势如破竹,沿途明军和官吏莫不望风而降。但张煌言却坚决不降清军,而是逃往天台(今浙江台州天台县)招兵买马,并拥立逃亡在此的明朝宗室成员鲁王朱以海监国摄政,以吸引号召各地心怀明室的抗清武装。1646年五月,清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率军攻破钱塘江防线,连下绍兴、杭州、义乌、金华等城,张煌言只得率部护从鲁王逃亡舟山,利用大海阻隔,继续与清军周旋,此后张煌言以舟山为基地坚持抗清18年,三入长江并配合郑成功北伐,威震东南,可谓艰苦卓绝而又气壮山河也。
1647年四月,江南清军因为剃发令引发的反抗疲于奔命于各个战场,张煌言遂率海军从舟山出发北上,计划沿长江口西进,截断长江,以策应江南义军。但不幸的是,张煌言所部在崇明(今崇明岛)遇到台风,战船损失惨重,士兵溺死众多,张煌言不得不放弃此次行动,带领残存部队南撤舟山。
1651年,张煌言趁清军主力在西南与大西军交战的时机,二次率军北上,攻破崇明,长江沿岸的义军听闻张煌言军,纷纷箪食壶浆。可惜,就在张煌言准备扩大战果的时候,舟山基地却被浙江清军突袭,张煌言只得无奈回撤,保护鲁王逃往福建,与郑成功会合。郑成功将鲁王安置在金门,张煌言所部也与郑成功联合作战,不久后收复舟山。1653年,张煌言第三次率军攻入崇明,并溯长江西上,一度打到镇江金山,江南震动,后因为后援不继,加之清军主力回防,张煌言不得不撤出长江回舟山休整。
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1659年)五月,郑成功与张煌言联手策划了东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北伐。郑成功亲率主力16万人从金门北上,张煌言率6000人从舟山北上。这一回,郑成功算得上是赌上了自己的全部家当,真是抱定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了。按照作战计划,郑成功的主力沿长江徐图缓进,兵临南京,郑成功率部兵围南京,计划夺取南京,克复江南。而张煌言则率所部6000水师,沿长江深入,截断长江航道,阻绝清军南下增援,同时肃清南京外围,为郑成功攻城清除障碍。
旬月之间,连克皖南的太平、宁国、池州、徽州、无为、和州及苏南的高淳、溧阳、溧水等城池,共计四府、三州、二十四县,部下水陆大军发展到数万人,苏皖湘赣鲁豫亦为之震动。
形势可谓一片大好,顺治帝一度要御驾亲征,江南似乎唾手可得,大明似乎恢复在望。可惜,郑成功主力攻打南京失利,被迫撤出长江,郑成功的撤退导致深入内地的张煌言成为了一支孤军,陷入了腹背受敌的窘境。最终,张煌言只得放弃已经控制的地区,且战且退,突破清军封锁,撤出长江。浙江清军也趁机再次攻破舟山,张煌言只得逃往厦门与郑成功会师。此次军事行动极大的透支了东南地区抗清武装的实力,此后几年郑成功和张煌言只得悲伤的在厦门舔舐着伤口,艰难的恢复元气。
1662年,南明永历帝被吴三桂俘*,南明最后的抵抗旗帜折断。同年,李定国、郑成功病逝,南明“双子星座”陨落。次年,清军发起了对夔东十三家义军(李自成大顺军的余部)的打击,历时一年多,清军荡平了大陆上最后的抗清堡垒。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张煌言知南明大势已去,在南田的悬嶴岛解散义军。七月十七日,遭叛徒出卖,张煌言被清军俘虏,九月七日,张煌言被清军*害于杭州弼教坊。时年45岁,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
揶揄一息尚图存,吞炭吞毡可共论?复望臣靡兴夏祀,祗凭帝眷答商孙。衣冠犹带云霞色,旌旆仍留日月痕。赢得孤臣同硕果,也留正气在乾坤。
后人将张煌言的遗体葬于西湖,乃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