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孔子对春秋的秩序很失望,说“礼崩乐坏”。这句话包括两个方面:礼和乐。
1
我们比较熟悉“礼”的概念。它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一方面是个人的表现,约束个人行为,包括吃、住、行等日常活动;另一个方面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阐明不同身份的人如何接触。要求大家按照“礼仪”互相尊重,等等,这些都是做人做事的规矩。
《礼记》里面记载了各种婚丧嫁娶、军事宴客、祭祀拜祖等活动的操作规范,认真读起来会发现,古人真得很繁琐。这个概念有两个层面的意思,“有没有”是一个层面,“是什么”又是另一个层面。能不能让你接受它还要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
“礼仪”不是越复杂越好,但“有没有”真的很重要。“仪式感”对人心理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看得见摸不着,“用完即收回”但又存在记忆中。
比如婚姻,一定要有婚礼,如果只是一张结婚证,那填写容易,撕毁也容易。婚姻的完整礼仪是家庭、朋友、人神鬼等等共同的见证与约束,而结婚证只是两个人和一个陌生登记处的事,孰强孰弱?在古代,一套完整礼仪的婚姻,双方基本是没有退路,比任何海誓山盟都牛。他们没有一句“白头到老”,到每一个细节都暗喻着“誓死一生”。可现在的婚姻呢?是在结婚的时候充分考虑着各自的退路。因为爱所以爱。所以哪种方式更好,还真不好说。
2
相对来说,如果“礼”注重外在的表现,那“乐”则体现为内在的修为。按照哲学关系来说,一个是外因,一个内因。
“乐”包含着人对自然的体验和看法,是人与“鬼神”的关系。礼有等级制度,乐也有等级制度。古人视死如生,认为死也是生,是生的另一种方式,所以要按照“生”的规范对待“死”。
“乐”的一头是活着的人,一头是死去的人,沟通着信息。但并不是谁都可以沟通,只有特定的人,如乐师,才能掌握这项技能(“通灵”)。而普通人只能听到娱乐,悦耳之类的器官感受。
3
“礼乐”组合起来,就可以影响到生死,影响到生活的每个方面,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叫制约。
在农村,有一个“财丁贵”的说法,就是有钱有人有官的意思。但这只能是一种理想,如果真这样的话,那你就可以一手遮天。所以只有帝王才可以达到这个理想。如果你我都可以,那社会的结构就破坏了。
最好的社会模式应该是“制约”:财和贵分开为两拨人,让他们互相制约。比如,古人规定经商有钱的人不可以穿绫罗绸缎;达官贵人不得去娱乐场所等等。让他们相互制约,作为普通老百姓才有希望,才有可能作为第三方被收买(争取)、被团结,社会舆论才有意义。
礼乐明确规定了社会等级。在这样的社会里,金钱真就不是万能。
那时候,贵族要有贵族的“气质”,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平时你什么都可以优先,吃饭你先吃,走路你先走,讲话你先讲,但国家有难,第一个送死也必须是你,这叫权责一致。不能说有钱有权的你平时就各种嘚瑟,然后国家有难你就移民。这不是贵族,这是爆发户。
现在银行里有“军人优先”,其实也可以用这种思路逻辑来解释。
下一讲,我们说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