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和贺知章相比,金昌绪只留下一首诗,而且诗还很短,只有20个字。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大中以前在世。
“大中”是唐宣宗李忱的年号。从公元847年到860年10月,唐懿宗改元咸通止。
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一日,唐武宗李炎驾崩,李忱登基称帝,是为唐宣宗。
李忱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在对外问题上,李忱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因此,史家对李忱评价极高,认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一样的明君”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诗人金昌绪就生活这个时代。死后,他留下了一首名为《春怨》的诗: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明代诗歌理论大牛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属于此类;
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另一个更加牛逼的和明朝著名官二代严世蕃有过节的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美这首诗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这些诗坛的上一言九鼎的大诗评家如此看重的四句诗,应该真的是好诗了。
这首诗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它总共只有四句诗,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黄梅戏《桃花扇》里,李香君和心上人百年好合后,第二天清早起来,唱道:“黄莺树上声声唱,才觉楼前好春光。”
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她的晓梦吗?
这些,不必一一说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04
人总是要死的,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即便达官贵人们保健医生跟着,吃的是特供的没有污染的食物。只不过比一般人多活几十年。最后还是要死,诗人也不例外。
张若虚和金晶绪都要死了。死神快要降临的前夜,他们忽然想到了自己一生的创作的诗歌来。想到了自己所亲身经历的诗歌江湖的风风雨雨,如今,一切都要烟消云散了。
死去原知万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