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品茗以点茶方式行之,是一种精致的品茗方式,传世的诗词字画,留下供今人品味玩赏的宋代吃茶法极具玩味想像。以茶会友的礼俗,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宾主之间的交流更加融洽和乐。
三、 元人叶茶瀹泡——折衷过度的饮茶方式
元人饮茶,历经唐、宋两代高峰,斗茶之风至元代式微,当时兴起叶茶瀹泡的饮茶方式,这种饮茶方式更快速、简洁,因此瓷壶在元代大量出现,盏托、盖碗、茶叶罐、小瓷杯等茶器具的形制逐渐完备。元代可说是饮茶文化的过渡折衷期,虽然历时短暂,但在饮茶史上,也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元代制茶逐渐发展为散茶、末茶为主。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具体记载了元代蒸青散茶的制作工序,书中写道:采讫,以甑微蒸,生熟得所。蒸,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焙令干,勿使焦,编竹为焙,裹蒻覆之,以收火气。这种蒸青散叶的制造工艺,和现代的蒸青绿茶工艺相似。唐、宋时期人们饮茶时加入葱、姜、盐等混煮的习惯,在元代逐渐被人们舍弃,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简单的清饮方式。
元代忽思慧(生卒年不详)编撰一部宫廷饮食专书《饮膳正要》,书中可见各种花样的加味茶,如枸杞茶,是以茶末加入枸杞入酥油搅拌调匀;玉磨茶,则以上等紫笋茶五十斤筛筒洗净,苏门炒米五十斤筛筒洗净,入玉磨内一同搅拌和匀,磨之成茶,这是元代宫廷的一种高级酥油茶;另有一种将茶末加入酥油搅拌,以沸水冲泡,称酥签茶。这类饮茶方式,在契丹、女真、蒙古统治过的北方地区流传至今。元代宫廷中盛行奶茶,《饮膳正要》中记载:以牛奶和武夷御茶或湖州贡茶一 同炒成的佐料茶,类似今日的奶茶。蒙古草原人的奶茶以砖茶(团茶)做原料,先将团茶用刀解块,放入石臼中捣碎,以文火在锅中熬煮,到一定程度再放入鲜奶和少量的盐调味,便可舀至碗中饮用。
由宋入元,因团饼茶的制作工序成本太高,其加工过程中违背了自然属性,破坏茶质本身的营养价值,因此团饼茶开始式微。宋代北苑团茶是送皇室的贡茶,制作工艺较唐代更加精细得多,从采摘、蒸茶、榨茶、研茶、到制茶、烘焙、工序繁复,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大榨小榨将茶汁榨干,实违背了茶叶的自然属性。
另一种通俗饮茶方式,是以散茶冲泡。散茶的制作有蒸青、炒青的工序,是唐代就有的工艺,做为民间日常饮用。元代茶具总体来说并无新的发展,可说是茶器文化发展史的停滞期。当时也有采用点茶法饮用的,更多的是使用沸水直接冲泡。这种直接将散茶以沸水冲泡的方法,渐渐地取代了以饼茶研磨饮用的点茶法和煎茶法。也因此唐宋流行的茶具不再盛行,新的茶具青花瓷跟着出现。
元代在游牧征战的世代中,品茗折衷前人经验,兼容并蓄。由于蒙古人的征服统治,元代饮茶文化较无具体出色的形式,史上称为过渡时期,可说是末茶、叶茶兼而有之的年代。元代末茶的茶器大多沿袭宋代,因文献、实物资料均不足以论证饮茶方式,故一般鲜少论及。然元代历史虽短,有关茶的文献亦不足,做为宋代到明代的过渡期,却是一个重要的阶段。由于蒙古人统治中国 , 当时北方人饮茶多出于地理环境和生理需求,文化上对于品茶煮茗之事兴致不大,加上汉人面对家国破碎、异族入侵,亦无心风雅茶事,仅只是通过饮茶表现自己高风亮节的情怀,然而这两股迥异的思维相互碰撞,却促使了饮茶风尚走向简约、日常、反璞归真的方向。原本对茶只是生理物质需求的蒙古人,入主中原后逐渐接受茶文化的薰陶,蒙古贵族开始崇尚饮茶,也促进了茶业的生产。元代开始出现散茶,其中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民间多以散茶为主,就此元人的饮茶方式改变了,斗茶之风式微。跟着另一种新的饮茶方式—叶茶瀹泡法出现,由于这种饮茶方式更为简洁便利,易于接受,对于明、清两代饮茶文化有着深大的影响。
四、明代瀹泡散茶——撮泡与壶泡
元代散茶兴起之后,其瀹泡叶茶的简洁便利方法,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明代饮茶方式。明代宫廷甚至罢黜龙团改喝散茶。明太祖朱元璋下诏改革,“罢造龙团”,改以芽茶入贡,民间从此便以制造散茶为主,这对芽茶制作工艺的精进,产生了很大的刺激作用。此时明代的饮茶风尚有了划时代的变革。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详细记载了明代散茶的制造过程,其炒青方法,不仅使茶色如翡翠般气味清新宜人,更保留了茶叶的自然特性,也省略的唐宋以来制作饼茶的繁琐工序。明代人尝到了如此天然纯粹的茶香,对饼茶饮法颇不以为然,散茶自然而然地取而代之,自此茶叶的加工方法益加简化,品饮的方式也逐渐精简。现今受大家所喜爱的铁观音、龙井、岩茶等,就是这个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此时宋、元的斗茶之风也逐渐衰退,制作工序繁琐的团茶被散茶所取代。饮茶方式从唐的煮茶宋的点茶一路发展下来,至此已改为沸水瀹泡的简易冲泡方式。
明代因罢废团茶改变了人们的饮用方式,如今叶茶瀹泡已成为人们饮茶的主流,明人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即谈到:“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况作人手器不洁,火侯失宜,皆能损其香也。生晒茶瀹之瓯中,则枪旗舒畅,青翠鲜明,方为可爱”说明生晒芽茶在茶瓯中冲泡,可使芽叶舒展、青翠鲜明。这种以茶叶置入茶瓯、以沸水冲泡的方式,称为“撮泡法”,另一种将茶叶放入茶壶内以沸水冲泡称为“壶泡法”,二者皆以沸水瀹泡。壶泡应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宜兴紫砂壶的兴起,紫砂壶的形制、砂质特性带动了明代的壶泡茶饮方式。这是明清以来主导性的饮茶方法,延续至今蓬勃依然不减当年。
五、清代——功夫茶饮
明末清初中国潮、汕一带,掀起了另一不同品饮方式“功夫茶”,品饮多为瀹泡方式、使用器皿十分讲究,潮汕炉(烧水炭炉)、玉书煨(烧水壶)、孟臣壶(泡茶壶)、若琛杯(品饮杯)号称茶室四宝。吴骞在《桃溪客话》中写道:“阳羡名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同价。”功夫茶讲求茶具器皿的精致、以及冲泡流程的仪轨,加上闲适雅致的泡茶态度。有清一代随着福建茶业的移植,福建、潮州的移民,连带地将当地流行的“功夫茶”及“功夫四宝”引入台湾及其他东南亚华人地区,从此功夫茶饮离开原乡,在各地开枝散叶。
清代品茗风俗基本上与明代相似,茶器如“功夫茶饮”的紫砂壶、若琛杯等,基本上是明代的延续发展,茶叶主要来自于沿海的福州、漳州、泉州一带。品茗讲究茶叶及杯、壶等茶器,承袭了闽南地区的传统风俗。
清代文人雅士品茶玩壶,讲究泡茶技巧,追求品茗意境和情趣,《潮嘉风月记》中说道:功夫茶需用细炭,初沸时,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其茶汤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同时也提到:壶小香不涣散,味不耽搁,泼茶需用小壶为宜。因为小壶密合度高,茶香聚全,壶小搭配的瓯也不宜过大,避免香味涣散。对应传统功夫茶小壶,功夫茶也讲究薄瓷小杯,翁辉东在《潮州茶经・功夫茶》中说:“精美小杯,径不及寸,建窑白瓷制者,质薄如纸,色洁如玉,盖不薄则不能起香,不洁则不能衬色。”内壁素净如牙白色的小瓷杯,可将茶汤色泽衬托的更清亮,薄瓷能益使茶的香气更加清扬。清代文人如此爱壶,追逐功夫茶饮,倒也造成“景瓷宜陶”大风潮,景瓷宜陶分别来自江苏省的宜兴紫砂壶,以及江西省景德镇的瓷器,蔚为当时品茗必备用器。清时紫砂茶壶为何风靡品茗爱好者,在《阳羡砂壶图考》序言中如此写到:
茗壶为日常必须之品 ,阳羡砂制,端宜瀹茗,无铜锡之败味,无金银之奢靡,而善蕴茗香,适于实用,一也。名工代出,探古所奇…匠心独运,韵致怡人,几案陈之,令人意远,二也。历代文人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每出匠工之手,向鲜文翰可观,乏斯雅趣,三也。
阳羡紫砂壶实用而不败味、且韵致怡人、又富雅趣,有此三大特性,可见紫砂壶何以从明至今始终持盛不衰。紫砂壶受到人们的珍视喜爱,就在于它具有与散茶相融的物理特性,不但实用且富于文人喜爱的韵致和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