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评书辈分杂谈,既然是杂谈就有可以漫无边际海阔天空呗,想到哪说到哪,但是不能脱离主线。评书起源具体是什么年代,有几种说法,评书大家田连元曾经说过,人类自打有了语言交流,只要说话,就就有了说书这行,实际田老这意思说的对评书的信心,不会消亡,而且语言交流也是曲艺戏剧的雏形。还有大周庄王之说,周庄王为了教化百姓,他派了四名官员分别携带红、蓝、白、黄四种不同颜色的鼓各自入村,以说书讲故事的劝人向善,这种形式非常吸引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调查发现凡是经过说书故事的地方犯罪率明显下降,有的村庄甚至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情形。因为这事,也有把周庄王当成成了说书人的祖师爷。
还有一种柳敬亭为说书的祖师爷一说,柳敬亭生于明末1587年卒于清初1676年也有1670年一说,在那个年代甭管活了83还是89岁,已属高寿了。最初随左良玉军中说书估计那时也带鼓和弦子击节而唱,是个文艺兵就跟现在宋祖英和常贵田一样,应该有一定官职,所不同的是参与军事决策,充当左良玉的军师。左良玉死了以后流于市井南京常熟扬州这一带说书糊口。从这点看柳敬亭应该南方评话、评弹的祖师爷。
1662年也就是康熙登基这年,75岁的老柳去了北京,在各大王府中说书为主业。在北京呆了四年。很有可能在这期间收了王鸿兴为徒。还有一说,据连阔如江湖丛谈叙述,王鸿兴,去南方献艺,得遇柳敬亭而拜其为师。学的也是鼓书即柳海轰,因为王鸿兴的生卒年在评*载上不详。所以说这只是一种猜测。而有明确说法的是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国孝百天,全国国丧期间不准动响器,不让唱曲,王鸿兴失去经济来源,苦熬了半个月家当当卖一空,无奈王鸿兴扔掉弦鼓、光凭一张嘴说尽天下事。也是在同年,王鸿兴成立评书门户,这也是经官准立案的。当时的内务府掌仪司(相当于文化部)为其核发了龙票。
到这一年柳敬亭已经死了59年了。假如王鸿兴能拜柳敬亭为师,粗粗算来,如果10岁拜师,这年至少69岁。老连先生王鸿兴南方献艺,如果去南省跨地域至少王鸿兴得20岁了,这一说就很难站住脚,第一种说法还是有可信度的。
1735年历经沧桑,评书门开宗立派了,王鸿兴正式定为评书了,王鸿兴收了五亮三臣,其中五亮不是这行旳,三臣为安良臣邓光臣何良臣,而三臣也是评书的三大门户,安家门邓家门何家门继续往下传承, 到现在应该十二代了,也编纂了评书家谱辈分三臣七旭九茂十八魁等。
各代代表人物,第一代王鸿兴、第二代安良臣、邓光臣、何良臣,第三代代表人物有张海风、张沛然、赵亭贞、柯亭然,第四代代表人物有胡永隆、戴明山、尚魁明、柯光玉, 第五代代表人物有何茂顺、刘茂顺、张君义、李凤山、牛瑞全。第六代代表人物除陈顺通、李长彩、赵连波、梅竹兰外,还有“圣”字辈的陈圣长、高圣全、常圣魁、“文”字辈的林文圣、海文泉、双文兴(即评书大王双厚坪)、“德”字辈的奎德顺、关德志、程德明 等,共十三人。其中“长”、“连”、“竹”不分,可以看成是一个字。第七代除曹卓如、陈润发、白敬亭外,还有“岚”字辈的田岚云,“福”字辈的群福庆,“云”字辈的杨云青,“昆”字辈的孟昆永,“殿”字辈的梁殿元,“诚”字辈的潘诚立,“坪”字辈的李坪兴,“致”字辈的王致廉等,共三十四人。其中“福”、“云”、“昆”“殿”和“诚”、“坪”、“润”不分,都可以看做一个字。
据传王致廉这名字还有这么一个典故,在清朝同治年间,北京评书界有位擅说(三侠五义》的桂连封,粗通文墨,屡试不第,只好下海说书。一天刚刚散场,有位姓王的青年听众走上前来,说:“先生,您的书把我迷住了,我想拜您为师,学说评书,您能答应我吗?”桂连封见这青年土里土气,貌不出众 ,又听说是木匠,就冷言冷语地说:“说书人得念‘册子’,你是木匠,大概没念过书吧?”王木匠恭恭敬敬地答道:“实不相瞒,我念过几十本书了。”桂连封又问:“都念过什么书?”王木匠说:“西直门里‘百本张’的唱本。”桂连封冷笑着说:“我们说书人学的都是经史子集,‘百本张’?念一辈子也成不了气候。我看你还是拜‘百本张’去吧。”王木匠不为桂连封的羞辱所动,反而更坚定了学评书的决心。几经坎坷,终于拜在北京评书艺人第六代门长程得荫的门下,正式下海说书,取名王致廉。程得荫授以醒木、扇子、手帕,谆谆教诲:“你平日性情有些狂傲,今后要有度量,得容人处且容人啊!”可惜,师傅的话竟如秋风过耳,王致廉渐渐享名书坛,有一次在天桥“撂地”,比邻茶馆里说书的恰恰是当年羞辱过他的桂连封。这时的桂连封早已 成往日黄花,正走下坡路。王致廉为出当年那口怨气,竟然把海报上的“王致廉”改为“王治连”,意思是专治你桂连封,你原来不是看不起我吗。不到半个月,桂连封的书座都被王致廉夺走,只好躲着王致廉说书。可王致廉不依不饶,桂连封躲到哪里,他就追到哪里。桂连封走投无路,只好烦人托人请出王致廉的师弟王致玖从中说和。王致玖是血气方刚的硬汉子,满口答应:“我叫师哥三天之内把名字改过来,他不改名,我不见您。”哪知道,王致廉根本不买师弟的帐,一口回绝。王致玖把脚一跺,说:“咱们师兄弟从今划地绝交,我走。”就这样,王致玖从北京去了天津。接说第八代除赵英颇、马雄章、陈士和外,还有“正”字辈的品正三,“荣”字辈的张荣久,“伯”字辈的王伯芝,“继”字辈的王 继兴,“豫”字辈的李豫鸣,“鹤”字辈的刘鹤云、李鹤谦,安鹤祥等,关于李鹤谦我在前边专门攥文聊以介绍过。安鹤祥应该不是录电视书场那个,电视书场血战镜泊湖表演者是安贺祥,此“鹤”非彼“贺”也,“华”字辈的陈华启,“杰”字辈的王杰魁、袁杰英等,共六十六人。其中“荣”“伯”、“继”和“鹤”、“华”、“豫”、“雄”以及“杰”、“士”不分,都可以看做一个字。相声教父张寿臣在评书门户里算第八代评书门名字张豫华;第九代,除张青山、李月三外,还有“信”字辈的齐信英,“荫”字辈的陈荫荣,“祥”字辈的叶祥真,“兴”字辈的段兴云,“存”字辈的李存源、姜存瑞,“轸”字辈的马轸华,“健”字辈的刘健英,“阔”字辈的袁阔成等,共四十六人。其中“阔”、“轸“健”不分,可以看做是一个字。最著名的就是当今评书泰斗袁阔成。第十代,除王宽章、李鑫泉、王笑林、刘立福外,还有“枢”字辈的于枢海,“增”字辈的丁增启等,共十一人。其中“增”、“枢”不分,可以看做一个字。第十代打破常规出现了回婉华、连丽如和袁田三位女先生。第十一代天津于海龙、于海宽昆仲、天津电台小四、东北旳韩鑫弘等,第十二代东北旳韩鑫弘、天津于海龙、于海宽昆仲又开山门收了门徒。
评书门只是一个门户,评书就跟中医、理发、厨师一样是一门技艺,就跟咱们各村旳老张家、老李家旳宗族一样都有辈分传承,厨艺做好了不也出了厨艺大师刘敬贤。辈分只是作为一个传承标识,辈分大不代表能耐大,但是按照规矩晚辈应该尊重长辈,长辈也不能耍大牌为老不尊,特别是分支比较近的,都得有个长尊大小。要是比较远旳支门,相当于辈分都出了五服,便于交流交往, 也有自降辈份的,类似情况也大不了你小不了我,这在农村很常见,在曲艺界也不少,田立禾与与文字辈同行拜把兄弟, 作为第九代的评书大师袁阔成比十代聊斋大家小五岁,但是袁没有以大辈自居,在私下都尊称立福老一句老哥哥,这些也没撼动袁老在评书界的地位。再说单田芳、刘兰芳(也有一说拜过评书门老师,算九代跟袁老同辈,只不过刘先生不在意这些,总以袁老学生自居)、田连元不是评书门的人,这三位的评书成就在行里也是令人望背,高不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