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的长安城,正当放榜时候,不仅那满城春花烂漫似锦,榜上有名的孟郊同样心花怒放、喜难自抑。往日有多么憋闷,此刻就有多么畅快!
这首《登科后》充分反映了孟郊在一生蹉跎中,虽然如同上演了一出大唐版的“范进中举”,但被生活欺压磋磨后的他毕竟看见了希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借春风十里、凭马蹄飞扬,尽赏长安花;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得中天下闻,昔日种种窘迫都过去了;今朝金榜题名,心中积郁一扫而空。
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成语“走马观花”和“春风得意”,实际上都源自于孟郊的这首诗的后两句,可见这首诗在后世俨然成为得意愉快的代表诗作了。
但是,朝廷放职时间一拖再拖,在此期间,孟郊同友人李翱游历越中山水。直到四年后才放了一个溧阳尉,尽管是个卑微的职位,但毕竟是他仕途的起点,于是,孟郊立即将母亲带着,去溧阳上任,而此时的他已年过半百,51岁了。
孟郊是个大孝子,一生穷愁潦倒,想着母亲为他操劳一生,而他却一直没有好好地尽到孝敬母亲的职责,总是在外奔波,现在好不容易有了官职,便想着让母亲享受一下余下的好时光,每每想起母亲为他所作的一切,不禁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一支情感真挚的母爱颂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游子吟》可以说是人人知晓,短短30个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而他生活中的点点温暖,来自于他的老母亲,那一个深夜里拿着针线、借着微弱烛光为即将远游的儿子缝补衣裳的母亲;那一个把不舍深埋在心底,不开口挽留而只是把家的温暖放在孩子面前的母亲。
儿行千里母担忧,可孟母怕自己的担忧成为儿子的负担,所以什么也不说,“意恐迟迟归”所做的事也只是“临行密密缝”,孟母大德。
但是,一个小小的县尉于孟郊来说,有点太屈才了,正如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所说:“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就是说于他心中的理想差距太大。
所以,他也没将心思放在工作上,成天就去离县城不远处的一个叫金濑的地方,有故平陵城,林薄蒙翳,下有积水,孟郊经常去游赏,坐于水旁,“徘徊赋诗,以致曹务多废”。
于是县令报告上级,另外请个人来代他做县尉的事,但前提是把他薪俸的一半分给代理之人,因此孟郊穷困至极。
对此,比他稍晚的诗人陆龟蒙也有记载:“或比日,或间日,乘驴领小吏径蓦投金渚一往。至则荫大栎,隐丛筿,坐于积水之旁,苦吟到日西而还。尔后衮衮去,曹务多弛废。令季操卞急,不佳东野之为。立白上府,请以假尉代东野,分其俸以给之。东野竟以穷去。”
其实这个就怪孟郊自己了,想那中了进士之人,一般都会去基层担任职务,这县尉相当于县公安局长,也是副县级待遇了,只是对他这进士出身之人,此为最低档次的工作安排,但并无不妥,如果干一段时间,肯定会获得升迁机会的,这孟郊何以如此地心浮气躁地静不下心来呢?不懂。
未及三年,孟郊辞去溧阳尉一职,不幸的是,他的子女是一个接一个地全部夭折,以至于他是“病叟无子孙,独立犹束柴”这在他后期的诗中,每每哭天抢地之状的描写,直让人不忍卒读。
贫病交加的他,虽然后经朋友招他去任参军,没想到他却已经没有这福分,未及上任便撒手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