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马奇诺防线的遗址
二战时期,欧洲列强标准的永备工事是这样的
不过,作为防御工事的承建方,当地的地方负责人也很无奈,他和当地的居民已经尽了全力,包括妇女、老人在内的所有劳力都已经上了工地赶工,钢板和伪装器材则自始至终便没有发到过前线……
▲地方负责人大吐苦水
在仓促防御的情况下,毫无实际战争经验的菜鸟们在接战之初便险些被实战经验丰富的德军老手们所击溃。万幸的是,情报(特工)学院及其他部队的“老鸟”们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稳住了防线。
▲如果不是实战经验丰富的情报学院教官“救场”
这名炮兵学员就被德军老兵用刺刀结果了
接下来,我们在结合真实性的同时谈谈残酷性,“真实”与“残酷”是优秀的战争片的一体两面,能拍出真实性的电影在其他方面也不会差到哪去。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清楚,在工业化时代,光靠不怕死,靠英勇牺牲,是没有办法战胜敌人的,拿人命去填机关枪的枪口,除了被人*光以外没有第二种可能。
▲向德军阵地开火的苏军榴弹炮
只有科学的组织战斗,用同样的钢铁回敬敌人,才能抵抗住敌人的侵略,只有自己的钢铁洪流,才能反推敌人的钢铁洪流。影片《最后的前线》,就为我们比较完整科学的展示了整场阻击战的全貌。
作为进攻方,德军知道在进攻时要先侦察,然后适当的采取包抄行动,并且在进攻中要辅以轰炸、炮击及步坦协同,作为防御方,苏军也知道,防御要分批组织防线,火力点要不断移动,知道伪装的重要性,知道要梯次投入兵力,节节抗击。
在电影中,苏德两军的交锋是从苏军先锋伏击德军侦察兵的“前哨战”开始的,苏军学员的阻击行动是为了给苏军主力赢得重新调整的时间,而苏军学员部队派出的先锋则是通过伏击的方式为苏军学员主力完善防线争取时间。
在伏击战之初,以逸待劳的苏军学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占据了先手的优势,但是遭遇伏击的德军迅速反应过来,对还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苏军学员展开了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