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国内的先驱者之外,国外不少发展成熟的收藏鉴定类电视节目也成为后来中国各大“鉴宝”节目重要的模仿对象。
鉴宝节目的套路
在那个几乎人人都梦想通过收藏古玩发家致富的时代,那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瓶瓶罐罐”最终动辄数十万的“市场估计”,对于电视机前各种段位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针针的兴奋剂。
于是,当诸如《寻宝》一类“选秀模式”的鉴宝节目走到全国任何一个地方去,往往都会出现万人空巷的局面。“鉴宝”类节目的火爆也反向带动了收藏市场的进一步膨胀,全国各地的“建筑工人”意外挖出各种宝物的数量开始显著增加。
为了吸引除了铁杆收藏爱好者之外的更多观众,除了专家鉴定和市场估价的内核以外,《鉴宝》节目的制作团队还在节目中设置了各种引人入胜的情节。
持宝人们的藏品往往都来历不凡。农村亲戚用文物喂鸡的传奇故事、为帮助别人高价买下藏品的感人情节、为爱人重金购买古玩作为礼物却遭到训斥和不理解的悲情戏码层出不穷。如此有温度的调性,再加上低价收购却喜获天文数字市场报价,还有高价入手却被专家认定为赝品的刺激情节,精彩纷呈的《鉴宝》栏目甚至一度达到了有能力和CCTV8争夺观众的水平。
随着北京卫视的《天下收藏》栏目推出“和珅砸假宝”的经典环节,《鉴宝》栏目的娱乐化更是被推上又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在依靠娱乐化的运作不断吸引关注、火遍电视荧屏的同时,这类节目也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争议。
争议与沉寂
在鉴宝火爆以后,全国大大小小的电视台都开始争先推出此类节目,出现在电视机上的所谓“专家”的专业水平也越发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
在这样的行业风气之下,藏友们对于鉴宝栏目里专家鉴定结果的质疑也开始越来越多,一些被“和珅”砸掉藏品的持宝人更是将电视台的鉴定专家告上法庭。
电视鉴宝行业的乱象横生和越来越多的丑闻造成的恶劣社会影响,最终引起文化部门的注意。2012年,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对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其中认为,“个别广播电视节目”过分注重文物经济价值,宣扬错误投资理念,存在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要求各大电视台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物鉴定类节目的制作和播出,重点宣传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在这样的提点之下,很多红极一时的鉴宝节目纷纷选择了急流勇退,而那些仍然在坚持的,也比前几年融入了更多的正能量价值观。不过,即便是延续至今,一直在努力改进的少数鉴宝节目大都也很清楚自己的位置,属于它们的风光已成过去。
最后小编告诉大家,拍卖会日常的进行着,经常是几亿的成交价刷爆了新闻。但是千万别被一些书本都没摸过,就照猫画虎的去古玩市场买古玩,结果买了一堆假货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