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最简单的主旨,登飞来峰归纳主旨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4-01-19 19:12:17

《登飞来峰》

一、作者及背景: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的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2、写作背景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3、飞来峰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

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4、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代表作品有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

二、注释

1、词语解释:

(1)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闻说:听说。

(4)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5)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6)缘 :因为。

  (7)眼:视线。

  (8)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⑴飞来峰:

2、译文(韵译)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散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3、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登高揽胜之作,表达了作者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三、问题归纳:

1.“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2.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作用是什么?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3.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借景抒怀,阐明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困难吓到的哲理。同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点明了主旨。

4、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全诗表达感情)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5、这首诗中“浮云”指的是什么?

“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暗喻奸佞的小人,指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困难吓到。

7、 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

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

(变式题:从写作手法角度,谈谈你对“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两句话的理解。)

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侧面衬托出古塔之高,直入云霄。这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8、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议论 抒情。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变式题: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诗人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为什么?)

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诗人构思的精深。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变式题: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有怎样的政治抱负?)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0、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1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寓意是什么?

当时的保守势力和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12、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3、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14、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15、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6、《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同: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但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17、主题:

诗人借景抒情,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自己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18、理解性默写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登飞来峰》: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诗中表现诗人高瞻远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诗中描写飞来峰概貌,并通过传说写飞来峰之高的诗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5)诗中表现诗人虽然变化遇到挫折,但仍矢志不改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诗中表现诗人不畏艰难,极具有深刻哲理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7)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中与之意境相似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8)诗中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用来表现塔高的诗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9)诗中寓境、景、理为一体,且含有深刻哲理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0)诗中与孟浩然“鸡鸣见日出,常与仙人会”意境相似的诗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1)虞世南《咏蝉》诗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之句,此诗中也能表现“登高望远”之意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9、填空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来山上千寻塔;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千寻(见日升)”运用侧面烘托,突出塔之高,为下文登高揽胜后的议论作铺垫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所见云层之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以及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不畏”,表达作者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见日升)”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4)这首诗的前两句,虚写旭日东升的自然之景,抒发诗人对实现自己的远大政治理想的自信乐观之情。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