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以看出,心理不安全感不仅会使我们生活的很累,严重时还会一个正常母亲的心理状态,并进而酿成悲剧。因此,具体分析心理不安全感产生的原因显得格外必要。
二、心理不安全感的产生原因?01. 原生家庭因素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
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心理安全感建立的关键之一。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以礼相待、通情达理、爱心和谐能够给孩子安全感、信任感和幸福感。
然而,如果父母之间经常出现公开发怒、攻击等现象会降低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尤其夫妻关系紧张时,孩子情绪也会跟着紧张,这种现象阻碍了孩子的正常情感发展,形成不安全感和残缺感。
家庭的完整性是心理安全感建议的关键之二。家庭的不完整会使孩子因为情感缺失而陷入不积极索取的状态,甚至出现退缩的现象,这种状态使孩子不想甚至不敢面对新事物,对感情或事物充满畏惧。
02. 个人性格因素
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内在素质对心理安全感具有较大影响。
具有心理安全感的人比较自信、性格活泼开朗,心理依赖性比低安全感的人要弱,能够独立应对各种问题,在进行归因时倾向于内部稳定因素,其人际关系普遍较好。
而心理不安全感的人比较敏感、易怒,其处理问题时容易产生怀疑和焦虑。
另外,完美主义倾向也会导致人们在人际交往和适应生活中出现不安全体验和不确定感。
由此可见,原生家庭和个人性格是形成心理不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类因素都具有根源性,且都使个体被迫形成心理不安全感。
据此,对于那些因为自身心理不安全感而伤害自己孩子的母亲,我们既可恨又可怜。或许,她们也是原生家庭悲剧的主角,也是不良关系影响的受害者。
那么,对于具有心理不安全感的人,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安全感呢?
三、如何提高心理安全感?01. 合理归因
在心理学中,归因是指人们对于事件结果的原因解释。
归因方式影响着人们对自我效能感和安全感的判断,积极的归因方式能提高人们的自信心和心理安全感。如果母亲能够将生活幸福归因于自己不断努力的内部原因时,会感到自信和自豪,从而提高自我价值感和存在感。
因此,身为一位母亲,切不可将自己和孩子的幸福依赖于他人,要学会采用积极、合理、正向的归因方式,比如,依靠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来提高生活水平、自我效能感和安全感水平。
02. 积极寻求社会支持
心理学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们所获得的社会资源的总和,包括社会关系质量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以及主观感知度,它能够促使人们在逆境中保持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
因此,当一个母亲面临困难时,她可以积极寻求社会的支持,比如社区委员会、亲人、朋友等的帮助,而不要把所有的生活压力都压在自己身上。
积极地和亲人朋友或者经历相似的人适度分享自己的生活压力,将自己的难过诉说出来,一方面可以寻找到他人的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诉说过程中一定要适度、合时也合地,切不可将他人作为自己情感宣泄的工具,也不要觉得过的好的人都应该帮助你,要正确认识与他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