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玻璃属于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的化学成分是为二氧化硅和其他氧化物,它并非是天然存在的,而需要复杂的生产流程,大致的步骤如下:
- 原料预加工:把原材料打碎,除铁;
- 配合料制备;
- 熔制:对玻璃配合料进行高温加热,使其成为均匀,无气泡的液态玻璃(熔融态);
- 成型:把液态玻璃按照需求加工成所对应的制品;
- 热处理。
这里的关键就在除铁,高温加热,以及最后的成型。
那么问题来了,自然界并没有这些人工的生产流程,这些玻璃球到底咋来的?是“谁”来创造它们的?这个新发现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半透明玻璃球的起源根据该研究团队的研究认为,此类半透明玻璃球的形成过程是:贫铁的斜长岩月壳在高速撞击作用下发生熔融,熔融物质快速冷后就会形成这种类型的半透明玻璃珠。
也就是说,如果岩石内部的含铁量很低,且由于撞击产生了高温,使岩石成为熔融态,就有一定的概率成为这类半透明的玻璃球,这里的“含铁量低”,“高温”和“熔融态”其实也可以在玻璃的生产制造中看到,说白了就是月球上发生了类似于生产玻璃的流程,而这里的关键的2个要素是含铁量低的岩石(硅酸盐矿物)和撞击。
对于这些半透明玻璃球的研究可以帮助人类了解月球过去的历史。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现在的主流研究,在46亿年前,有一颗天体叫做:忒亚,它大小和现在的火星差不多大,就在地球轨道附近运动,结果突然撞上了地球。于是,大量的物质融入了地球,同时撞击抛洒出了大量的物质,这些物质围绕着地球运动,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原始月球,这也就是月球的起源。
不过,对于现在的人类而言,我们只知道它的起源,可是我们对月球46亿年的历史是一无所知的,尤其是月球早期的情况。要先了解这些信息,我们可以从月岩入手,其次就是可以从“撞击”入手。
月球现在的样子(包括地形地面,地质演化)实际上是高速撞击作用造就的,月球表面现在坑坑洼洼的陨石坑,就是一次次撞击导致的。这些撞击使得月球看起来像是一个“麻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