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电影,反映七八十年代农村生活的电影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4-03-04 00:46:16

放电影,是六七十年代乡村的大事。某某村晚上有电影,往往会像大风天的野火燎原,消息在平原上飞快铺展,方圆二三十里地的人都会知晓。

孩子们欢天喜地,迫不及待,本村人早早搬凳子、垒砖块,占据好位置,外村人天黑之后才能到达。有的农户还派孩子通知附近的亲戚,请亲戚来看电影。

放映员体谅外村人,拖延时间。放映正片之前,一般要放一两个纪录片,大讲特讲革命大好形势。有时,有干部讲话,东扯西拉闹腾半天,观众恨得牙痒痒。我记得有位干部精辟地阐释了领袖诗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领导慷慨陈词:我们可以到天上摸月亮锅(哥),可以到海里面捉王八!

等到人头攒动、场上黑压压一片,正片开始。上千人的群体鸦雀无声,只有放映机的刷刷声和扩音器里传来的电影台词……

但不一会有老年人弯着腰、拎着凳子往回走,因为他们看不懂情节,也听不懂普通话……有些人在银幕的背面看,因为不识字,反面正面对他们来说无所谓。个别老人很固执,说:看什么?总不是我们赢敌人输!

某些少男少女醉翁之意不在酒:男的四处梭巡,女的东张西望,期待幽会……那时候男男女女平日难得一见,但见面后也只是说些不疼不痒的话,更谈不上牵手、接吻……

乡村露天电影,也是闹事的时候。打架,不是发生,知青干仗的频率较高。从背后袭击,抢了别人头上的草绿色军帽,往黑暗的地方跑,也是常事。因为,拥有一定正儿八经的草绿色军帽,是许多男青年的梦想……

年轻人最爱打仗的电影,如《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南征北战》等。是否打仗,是他们评价电影好坏的首要标准。当然,他们对影片中的俊男靓女也心驰神往。我们邻村一个小伙子被《英雄儿女》中的朝鲜姑娘吸引,追随放映队,看了好多场,白天干农活,晚上走夜路,奔波几十里地……

有时候,一部影片传着放映:等隔壁大队放完之后再传过来——派人骑自行车去取胶片,一部影片放完要五六个小时,但人们很有耐心……

最倒霉的是放映中途发电机熄火,有时候大家等了几个小时,最后失望而归……

公社在我们村蹲点,所以很多影片在我们村放映,有些新片我们村先看。一次,在我们村放映《延安保卫战》,影片的核心故事是我军阻击侵犯延安的胡宗南部队七天七夜,但人们误传在我们村放电影七天七夜,霎时,全村老小兴高采烈,大家奔走相告,个别农户还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亲戚,发出了邀请……

尽管翻来覆去就那么几部电影,但在那个文艺生活匮乏的时代,青年们百看不厌。他们对影片中的人物进行了种种猜想,捕风捉影地杜撰男女之事,还煞有其事地说:嗡,影片改了,这次放的跟上次不一样了……许多经典台词经常被男青年模仿:“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土豆土豆,我是地瓜!我是地瓜!”“黄河黄河,我是长江,我是长江!”十来岁的男孩们经常模仿电影中的战斗场面,争着抢着扮演杨子荣、李向阳、王成等英雄人物。因为崇拜英雄的献身精神,所以反复做这样的动作:先是用麻杆或树棍当机关枪一阵扫射,口中“突突突”一阵响,然后中弹慢慢倒下,还有把什么交给党之类遗言……

散场了,人群四分五裂,场地上呼朋唤友,人声鼎沸,接着,星星点点的手电光亮四面八方扩展……

天亮了,场地上一片狼藉,砖头,报纸,稻草,甘蔗渣……到处都是。我多次在场地上捡钱,最多的一次捡拾两块多,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以致我现在经常做捡钱的美梦!

时过境迁,现在村里办喜事放电影,我没有任何感觉!原来,六七十年代的露天电影,带走了我的童心,我的青春,我的激情,同时也带走了我的天真与快乐……昨天,就是昨天,有些东西失去之后,无法找回……

反映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电影,反映七八十年代农村生活的电影(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