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陆小曼23岁,徐志摩29岁,两人都是再婚。
这是一次不被祝福的婚姻。
徐志摩的父母不同意,陆小曼的母亲不答应,两人冲破重重阻力才走到一起。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礼很隆重,证婚人是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梁启超发表的“证婚词”不是祝福,而是对两人的指责: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
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
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婚,不高兴可以离婚,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
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
可以想象徐志摩与陆小曼听到这样的证婚词,心里是什么感受。
但是对方是自己的老师,还是新婚大喜的日子,徐志摩也不好说什么,只好接受了来自老师的这份“礼物”。
倒是陆小曼的前夫王赓不计前嫌,给两人送来一份贺礼。
王赓的人品是毋庸置疑的,不然,陆小曼之母也不会不舍得这个女婿。只是,丈母娘眼中的好女婿,未必是妻子眼中的好丈夫。
王赓给陆小曼带来的是难以言喻的痛苦。
这痛苦,来自于精神,也来自于肉体。
王赓是位优秀青年,他从清华留美学堂毕业到美国留学,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历史与政治,获得文学学士以后转入西点军校,以优异成绩从西点军校毕业。王赓回国以后受到北洋政府重用,跟陆小曼结婚后不久,王赓提升为陆军少将,出任哈尔滨警察厅厅长。
王赓身上军人习气很重,他醉心于工作,几乎不关心陆小曼的精神需求,跟陆小曼说话是命令的口气。陆小曼请求他陪陪自己,在王赓看来这只是女人真烦,他把这个烦人的工作推给了好友徐志摩……
陆小曼还有一个难言之隐是王赓体力过人,他不顾陆小曼身体柔弱,整夜贪欢,给陆小曼造成很大的身体上的痛苦。
这种痛苦,陆小曼又不能随便跟人说。
如果陆小曼是普通人家成长起来的从小不受待见的女儿,她可能会默默承受。已经承受了很多痛苦,再承受一点又何妨。
陆小曼的问题是——她生长在一个文艺气息浓厚的家庭里,是个从小富养的女儿。
陆小曼五六岁上学唱戏,嗓音甜,身段美,要不是家境富裕不必卖艺为生,她可能会成为一个名角。
陆小曼从小跟着母亲学画画,后来师从刘海粟、陈半丁等名家,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山水画家。
陆小曼古文功底很好,古诗文信手拈来。她的英文也很好,十七岁就在北洋政府担任外交翻译。
她是一个没受过生活搓磨的内心世界细腻丰富的女孩子。
她对金钱权势名利地位不看重,她只希望有一个对她温柔体贴能够理解她的精神需求的男子。
她跟王赓虽然现实安稳,可她只觉得自己是作为一个“老婆”工具被王赓使用,而不是作为一个“人”被尊重。
徐志摩的出现,让陆小曼发现,有一个人,能够欣赏她的才艺,理解她的思想。他身上映照出她作为一个“人”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