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恐惧是与生俱来的,年幼的孩子会怕高,怕黑,怕怪物等。
最近小十二也进入怕这怕那的阶段,大约一个月前她自己从楼上下来,跟我说“害怕照片”,当时我接纳了她害怕的情绪,也跟她解释了上面的人物。
以前她自己上上下下了很多次唯有这次害怕了,我心想孩子这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了。自那以后她不敢独自上三楼了。
还有玩具包装上的图标,禁止3岁以下幼儿玩,她第一次问我时,我侧重解释意思,后来第二次问,同样回答她,她自己玩玩具时突然抬头跟我说“那个小宝宝好可怜”。
“哪个宝宝呢?”
“那个呀,鞋柜上。”
当妈的我经常强作镇定,不引起孩子过度的恐慌。“哦,是玩具盒上面这个图标吗,他像哭一想的表情,你觉得很可怜吗?”
后来再变成只要她看到这个图标,就跑出来找我陪她一起玩。带她去商场走扶手电梯时,她也犹犹豫豫不敢踏出去,胆子出现较大的退行。
我也意识到我需要进行干预了。
对于孩子说的害怕,我是不放大也不忽视。陪她一起面对,给她合理解释。
害怕、恐惧是客观存在的正常情绪。有研究表明,90%以上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
如何帮助孩子减少恐惧呢?首先得从科学角度去看。
从生理上,孩子大脑不断发育进化,而孩子害怕的东西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大脑中的杏仁核是处理情绪的,也是警戒部,当感到恐惧时,杏仁核及相关联的神经网络就会被激活,身心进入戒备状态。
从心理上,孩子害怕的东西,一种是具象的,比如某人,某物,某些动作,一种是抽象的,如声音,黑,阴影,怕嘲笑,怕大人生气等等
童年时期因认知,生活经验不足所以对不确定的事物会产生恐惧,这也是为什么我反复跟孩子解释,但这解释也要符合孩子心理,能让孩子理解接受。
孩子2岁以后想象力不断发展,对一些未知的事物加以想象,于是在一些特定时间会产生恐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害怕很多东西是自我保护意识较强。
了解了恐惧是客观存在,也是孩子心理发育的正常阶段,采取什么策略度过就很关键。
1.接纳,允许孩子害怕,允许退行“这有什么好怕的”
“你要勇敢些”
“你以前都不害怕的,现在怕什么”
类似这样的话不提倡说,这些话其实是在拒绝孩子害怕,没有接纳孩子当下的感受,也没给孩子解释,孩子在认知上依旧是未知的。
也许迫于你的压力,短时期孩子按你说的做,但这恐惧并没有散去,而是压抑着,反而对以后的成长造成更多阻碍。
2.正确引导孩子的恐惧正视孩子害怕的事,哪怕在你眼里是不足挂齿的事,上星期小十二得到了一个小玩具,很喜欢,一直拿着玩。回家后她突然问我“怎么有眼睛这样啊,我害怕”
我拿来一看,是个骷髅头,我就很平静的跟她说“是这个呀,如果你害怕的话,也许我们可以把它遮住,用你的贴贴怎么样。”
这样说是接纳她的害怕,并提供她帮助。
经过她同意,我拿了小贴纸给她,让她自己动手。为的是让她亲自直面恐惧,自己处理恐惧的东西,让孩子知道她害怕的东西并不危险。
如果这时说的是“这个是假的,没有什么好害怕的。”那么孩子心里依旧是恐惧的。
我原以为需要贴挺久的,就问还在玩的她“你不是要给它贴起来吗”
“贴了呀,你看。我贴好了。”原来是把其中一只红的眼睛贴住了,我才恍然大悟,若有所思,按我自己的理解的话,是把整个骷髅头都遮住。但其实孩子并不认识骷髅头,现在也不认为骷髅头恐怖,而是红眼睛让她害怕,所以处理的也仅仅是眼睛。
所以想让孩子解除恐惧,我们得了解孩子恐惧点在哪里,并用孩子能理解和做到方式去聊一聊,处理掉。
3.正因为是不确定的事物才害怕,所以可以让不确定的变确定有次带姐妹去挖沙坑,姐姐想看看沙坑到底有多深,所以就挖了一个深坑,我就在一旁看着,起先很起劲,后来挖到一小块类似布的东西,她动作就迟疑了,变慢了。我依旧看着她挖,知道她害怕了。
“姑姑,你帮我挖,我累了。”
“你自己继续挖吧,你是不是害怕了?”
“才不是。”过了几秒“害怕是尸体。”
就等她着她自己说出害怕的东西,如果不说出来,这点小事也许就压在心里成为她害怕的东西了。
“这个东西看起来和摸起来,就不像尸体,你放心”
“好像是块布。”放心的继续挖了。
很多情绪你只要接受它,并正确引导,费脑子也就这么个阶段,但是强制压下来,后面的烦恼就会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