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陪伴孩子才是真正的陪伴,怎样陪伴孩子才是有效的陪伴

首页 > 育儿 > 作者:YD1662023-04-19 14:48:58

有人说,假期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放假前的晚上,而最痛苦的时刻莫过于开始上班的早上。

因为最幸福的是期待,最痛苦的是开始。

今天是春节假期最后一天,大家有没有整理好心情,迎接明天的工作?

作为一个职场妈妈,假期结束意味着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变得有限,假期里,我总想抓紧每一分钟,给儿子最好的陪伴。

第一天,我坐在儿子书桌前,看着他一笔一划地写作业,给他讲解问题,纠正错误,结果我们在争吵中渡过了一天。第二天,我徘徊在儿子房门口,给他端茶倒水,对他嘘寒问暖,却失望地感到他的不耐烦。第三天,我回到自己房间,没有了对儿子的过度关注,他反而轻松自在,偶尔跑来给我一个拥抱,我终于感到了和谐美满。

昨天和儿子出门买东西,他开心地跑在前面,我慢慢地跟在后面。

望着他的背影,我突然发现,原来父母最好的位置,不是走孩子前面,也不是和他并肩前行,而是在远远的背后。

因为:

当我们站在远远的背后,就不会想要操控孩子,而是尊重和允许孩子成为自己;当我们站在远远的背后,就能纵观孩子所处时空的全貌,真正看见孩子;当我们站在远远的背后,就不是在带领,而是跟随。

这是父母效能训练督导安心老师《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一书中的教育理念。

深以为然!

纪伯伦说,孩子的灵魂属于明天,那是我们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退至孩子身后,给孩子空间和自由,同时保有连接和支持。

如何做到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让我们跟着书本学习做智慧的父母吧!

观察而不评价,给孩子一双倾听的耳朵

如果有一天,孩子哭着说作业太难不想学习,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

帮他讲解题目?跟他说学习的重要?还是安慰他不哭?

这些可能都不是最好的方法。

安心老师《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一书中,列举了12种阻碍沟通的回应方式,分别是:

命令、威胁、指责、说教、争论、分析、建议、赞美、安慰、嘲讽、追问、转移注意力,并把它们形象地称为“绊脚石”。

沟通中最重要的是倾听,在心态上做到不评判孩子的行为,接纳孩子当下的状况,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你才能真正了解问题,给孩子积极回应。

曾经看过一期《少年说》,有个叫涂思睿的初一女孩让人印象深刻。

爱好文字的她,喜欢用写小说的方式记录生活,从三年级开始,写下了56本,累计30多万字的小说,却因偏科严重,被爸爸一气之下全部撕毁。

即使这样,她依然强忍眼泪,用轻松的语气问爸爸为什么。

可当她对爸爸说,害怕自己真的学不好数学时,爸爸一句“相信你可以”,让本来还面带微笑的女孩再也忍不住,转身放声大哭。

不是因为爸爸的粗暴,也不是因为那些无法复原的小说,只是面对女儿的担忧和恐惧,爸爸丝毫没有回应,心里想的始终是如何提高成绩。

武志红老师说:“无回应之地,便是绝境。”

父母的不理解,是孩子心中最深的失望。

积极倾听,同频回应,不让孩子在心理上陷入绝境,比任何安慰,鼓励都有用。

陪伴而不越界,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有人说,给孩子最好的爱是父母的陪伴,但中国式父母有这样一种“越界”陪伴。

自己冷时非要给孩子加衣服,所以有一种冷叫*觉得你冷;自己饿时非要让孩子多吃点,所以有一种饿叫*觉得你饿;自己想孩子就要片刻不离地守在他身边,所以有一种陪伴叫*觉得你需要。

这些常常被误以为是爱的行为,其实是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在孩子身上,侵犯着孩子的心理界限。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一书中分析了这样做的危害,没有界限的爱会扼*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阻碍孩子发展自己的力量。

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里,马舒雅就是这样一位“越界”的妈妈。

因为担心孩子磕着碰着,把客厅所有的家具都搬走,连餐桌都没有,全家人只能坐在地上吃饭;带孩子外出,这里不能碰,那里不能沾,孩子对鱼好奇,想摸一下,她都非常紧张地说不。

孩子在这样的控制下,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在幼儿园不会跟小朋友沟通,不会自己吃饭上厕所,差点被劝退。

不可否认,马舒雅是一位尽心尽力的母亲,可这种为孩子负责一切的做法实在算不上成功。

木心说,母爱是一种忘我的自私。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想法替孩子决定他的事情,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完全没有自主权,又如何成长?

安心老师说,最好的状态,是我们爱孩子,责任留给孩子自己承担。这样孩子才能真正长大,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无条件去爱,收回你的期待

养育孩子,是一段恩情,还是一笔交易?

如果让大家回答,相信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可在行动中,他们却不断地强化着后者。

有人觉得自己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可是他们却用控制、预设和期望影响着孩子。

想想自己是不是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好好学习,就给你买好吃的!”“考得好,就奖励你一个玩具!”

有些父母不理解,这样有什么不对,一位爸爸曾问安心老师:

“为什么不能奖励?如果我的孩子在某个地方做得很好,我想送他一份礼物作为奖励,难道这样不好吗?”

安心老师回答:

礼物的意义是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如果因为孩子做得好,你才送他礼物,那么这份爱就是有条件的爱,做到了才值得,如果做不到,就不值得。

说到底,所有的惩罚和奖赏都是一种操控,是想让孩子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倡导「零惩罚、零奖赏」的养育观,一切从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出发,用无条件的爱去养育孩子。

这样才能让孩子遵从自己的内心,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样子。

愿所有父母都能明白,你的期待不是孩子的枷锁,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你的期待只与你自己有关。

停止期待,你和孩子都将获得最广阔的自由。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