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孩子平常到底接受着怎么样的教育,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们无法想象。
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当育儿师教育孩子时,妈妈置身事外,冷眼旁观,没有任何神态和表情;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孩子连情绪都无法控制,无法表达,只知道用最习惯的本能发泄——打人、大叫、扔东西……
自始至终,没有人给孩子一个拥抱,没有人问一句“孩子,你怎么了?”
何其悲哀和可怜!当孩子“发脾气”,寻求你的关注,找寻他的归属时,却被大人刺伤,一无所获。
儿童教育专家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提到:孩子任性、发脾气是因为他们的生理和情感的发育超过了自身的沟通能力。
当孩子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或者父母总是读不懂孩子的意思时,孩子会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面对孩子情绪失控、发脾气、哭闹时,父母们都很头疼,并且很排斥孩子的这种状态,并热切地渴望“掌控局面”:跟孩子讲道理;直接冷处理;对孩子妥协……
我们做了很多功课,却忽略了最重要的第一步——接纳孩子的情绪。
孙俪之前曾发微博分享自己育儿观:
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痛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
没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顾虑孩子情绪,就讲道理也是一种“家暴”。
但其实,孩子发脾气是好事,围追堵截地控制孩子的坏情绪,才是坏事。
上周末去商场,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扯着妈妈的衣角说:“妈妈我要吃这个!”
妈妈也不回头看小女孩,就拉着她要往前走:“你还在咳嗽,不能吃雪糕。”
小女孩甩开妈妈的手,一屁股就坐在地上,不依不饶地说:“我就要吃!我就要吃!”
妈妈有些恼怒,冲着小女孩大声说:“不是跟你说了你现在不能吃吗?”小女孩被妈妈吓到了,哇地哭出来:“我就要吃!你不买我就不走!”
结果妈妈直接就是一句:“你不跟上来,就把你留在这里了。”不管还在地上闹腾的女儿,径直走了。
被丢下的女孩顿时止住了哭声,见妈妈越走越远,只好气鼓鼓地追上去。
儿童心理学家黛博拉·麦克纳马拉博士认为:让孩子将脾气发完,而不要试图阻止孩子发脾气。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阻止发脾气才有问题。
研究表明,大脑中负责情绪控制和自我平静下来的前额皮质部分,在一个人长到20~25岁之前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大人管理自己的发脾气行为尚且如何难,孩子更甚。
那位妈妈简单粗暴地用威胁的方式压制脾气,表面看似解决了问题,却为孩子日后的行为埋下了后患。
孩子的情绪得不到纾解,积压在那里,他也就很难真正有心理空间去学会“有话好好说”。
而且,你的不理解和阻拦,还会成为孩子额外的打击。孩子的情绪不被父母看见,委屈和愤怒都会翻倍。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
一个叫媛媛的女孩,只有5岁。因为在睡觉前要吃甜食,被妈妈说了一顿。媛媛不听话就开始发脾气,妈妈也不示弱,把媛媛一顿胖揍。
因为妈妈工作了一天很累,实在没法忍住自己的怒气。
第二天早上,妈妈去叫媛媛起床,可孩子说自己的腿疼不能走,妈妈以为孩子还是在耍性子,执意让她起来,可媛媛仍旧说起不来,妈妈才着急去了医院。
医生说是过度惊吓再加上外力导致腿部间歇性失去知觉,所幸观察一两天就没事儿了。
孩子发脾气往往会激怒大人,如果我们用暴力或者语言冷暴力制止,让孩子的情绪无处表达,愤怒和恐惧会严重损伤孩子的成长力。
如果孩子的情绪长期不被看见,甚至被打压、被否认,长大后一旦遇到问题,还可能重回早年的情境中,习惯用哭闹、撒泼、蛮横不讲理、打砸东西等诉诸行动的方式去应对,甚至出现自伤和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