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我笃定让孩子早早独立睡眠是开启其独立人生的关键,还常和孩子念叨:“早点自己睡,以后才能更独立。”然而,近期一项研究如重磅炸弹,颠覆了我的认知。
我曾满心期待独自睡觉能让孩子如小鹰展翅般早早学会独立翱翔,在生活风雨中无畏前行。可现实却给了我沉重一击。孩子偷偷跟我说:“妈妈,其实和你一起睡的时候,我特别安心,感觉什么困难都不怕。半夜醒来,摸摸你在旁边,就又能甜甜睡去。那些自己睡的夜晚,我老是翻来覆去,心里空落落的。”
原来,长期与母亲同睡的孩子,在情绪调节、信任建立等方面表现更优。面对分离,他们勇敢坚定;与父母相处,温馨有爱。反观不与母亲同睡的孩子,焦虑情绪明显。孩子也皱着眉头说:“自己睡的时候,老做噩梦,梦到怪兽追我,醒来黑漆漆的,好孤单,好想你在我身边。”
这让我重新认识到母爱对孩子的滋养,家长应给予无条件的爱,尊重个性,用心陪伴。孩子眼睛亮晶晶地看着我,认真地说:“妈妈,我知道独立很重要,但我也希望在我害怕的时候,你能在我身边。咱们能不能慢慢过渡,让我一点点适应自己睡呀?”看来,在育儿这条路上,我得重新调整方向,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了。针对让孩子早点自己睡的问题,我打算从以下这些方面调整方式:
前期准备阶段
布置温馨房间
和孩子一起挑选她喜欢的床单、被套,把房间布置成她梦想中的样子,比如充满公主风或者超级英雄元素。还可以在墙上贴一些温馨的贴纸,放置一些柔软的毛绒玩具,让她对房间产生归属感。
确保房间的温度、湿度适宜,光线柔和,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
心理建设沟通
找个合适的时间,和孩子坐下来,耐心地和她沟通自己睡觉的好处。比如告诉她,自己睡觉就像小勇士一样,能变得更勇敢、更独立,以后还能保护自己和别人。
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担忧,对于她害怕的东西,给予理解和安慰。告诉她,爸爸妈妈的房间就在旁边,如果她害怕,随时可以叫爸爸妈妈。
逐步过渡阶段
分床不分房
先在孩子房间放一张小床,让她在自己的房间睡觉,但和爸爸妈妈的卧室门保持打开状态,让她感觉和爸爸妈妈依然很近。
在孩子睡觉前,给她讲一个温馨的故事,或者唱一首轻柔的摇篮曲,帮助她放松心情,进入睡眠状态。等她睡着后,再悄悄离开房间。
增加陪伴时间
在孩子自己睡觉的前几天,增加在孩子房间陪伴她的时间。比如坐在她床边,给她读一本她喜欢的书,或者和她聊聊天,让她感受到爸爸妈妈的关爱。
逐渐缩短陪伴的时间,从一开始的半小时,慢慢减少到二十分钟、十分钟,最后让孩子逐渐适应自己入睡。
巩固独立阶段
建立睡前仪式
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固定的睡前仪式,比如先洗澡、刷牙,然后换上睡衣,喝一杯温牛奶,最后躺在床上听一个故事。坚持这个睡前仪式,让孩子形成条件反射,知道做完这些事情就该睡觉了。
在睡前仪式中,避免让孩子接触过于刺激的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等,以免影响她的睡眠质量。
给予正面激励
当孩子成功自己睡觉后,及时给予她肯定和表扬。比如给她一个小贴纸,或者奖励她一个小礼物,让她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可以设立一个奖励机制,比如连续一周自己睡觉,就可以带她去公园玩、吃一顿她喜欢的美食等,激发她自己睡觉的积极性。
应对突发情况
处理夜间惊醒
如果孩子在夜间惊醒,不要立刻把她抱到自己的房间。先轻声安慰她,告诉她爸爸妈妈就在旁边,让她不要害怕。
可以打开一盏小夜灯,给她一些安全感,等她再次入睡后,再关掉小夜灯。
应对情绪反复
孩子在适应自己睡觉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情绪反复的情况,比如突然又不想自己睡了。这时候,要耐心地引导她,鼓励她坚持下去。
可以和她一起回忆之前自己睡觉的快乐时光,让她重新树立信心。同时,也要给她一些适应的时间,不要强迫她马上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