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因为家中没有父亲,家里的一切都只能靠母亲一人辛苦维持,日子也过得捉襟见肘。所以梁庆刚从小就懂得勤俭节约,很听话,很懂事,凡事都不让母亲多操心。
梁庆刚打小就爱好文艺,能唱能跳,并颇具艺术天赋。小小年纪,就已经成为了学校文艺汇演的“台柱子”。然而他那时的心愿却并不是当演员,而是希望像父亲那样,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这个机会在梁庆刚16岁那年出现了。这一年,航空学校到唐山招收飞行员,共有60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考试,但最终只能录取7名。经过严格的筛选,梁庆刚成为其中幸运的一员。然而他的母亲却坚决不同意。原因一是梁庆刚年龄太小,二是梁父的牺牲令梁母心有余悸。
梁庆刚无奈只好放弃了这次当空军的机会。并听从母亲的建议,也进入华新纺织厂,成了一名工人。
所谓“苦孩子,早当家”。梁庆刚进入工厂后,积极肯干,凡事都跑在前头。他那时最朴素的想法是,只要好好干,就能为母亲减轻生活的重担。
进入到工厂后,在少年梁庆刚的眼前,出现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当时华新纺织厂的业余文化生活极其丰富,什么乐队、剧团、篮球队、乒乓球队等应有尽有。这让打小就热爱文体活动的梁庆刚如鱼得水,喜不自禁地参与其中。正好他有个远方的叔叔曾在京剧团唱过花脸,梁庆刚就跟着叔叔学唱皮黄。
厂里但凡有文娱活动,他更是积极参加,不仅登台演唱京剧选段,就连舞蹈队需要人,他也当仁不让地加入到其中。渐渐地,这个貌不惊人的后生,就成了厂里的“小名人”。并且引起了厂领导的注意。
而另一个机会,也在不知不觉间,降临到了他的身边。
二、1959年,上海和河北之间加强交流,双方互派工作人员相互支援。一大批医务工作者从上海来到河北,同时也有80名文艺工作者从河北进入上海,成为了上海人艺、儿艺和上影厂的演员。
梁庆刚为什么会成为其中的幸运儿呢?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唐山的业余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所以河北省委决定将这80个名额,分配给唐山市的有文艺天赋的年轻工人。而梁庆刚,显然都具备所有的选择条件。
就这样,梁庆刚没有成为军人,反而成为了一名演员。这是他始料未及的事情。然而他的脾性就是,既然要干,就一定要干好,干出个样子来,好让母亲脸上也有光。
结果,这一干,就干了一辈子。
梁庆刚和另外的79名青工来到了上海。他被分配到了上海人艺。他那时,可真是愣头青,什么都不懂,甚至连话剧是什么,都不知道。可是他“听话”,又好学,而且“根红苗正”。所以很快就成了上海人艺所看好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