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片解说员》是他五年来的首部导演新片,也提名好多,但就中了一项。
这是部标准的“迷影片”,啥是迷影片呢?就是把“电影元素”本身融入到情节里,比如昆汀的《好莱坞往事》,里面的人物原型大量来自影坛旧事,再就是《天堂电影院》之类,把“影院”当成追忆的线索。
《默片解说员》是两者都有,它对准的是一个已成为博物馆标本的职业:弁士。(音Bian)
看之前查了些背景资料,我擦弁士不就是现在影评人的老前辈嘛!原来是同行.....
19世纪末电影被发明出来,从诞生开始就是大众娱乐品。30年代前,电影大多是默片(无声片),影院里旁边经常有乐手伴奏烘托氛围。
默片传入日本后极受欢迎,但有个问题,绝大多数电影都是老外拍的,日本下层老百姓看不明白,这时就需要个“讲解员”,全新的职业:弁士,便诞生了,其他国家也有类似工作,日本最成气候。
弁士们会站在屏幕旁,除了说剧情,还添油加醋,观众喜欢听啥就讲什么。这多像现在的影评人,把冗长的部分压缩精简,精彩的部分着重讲,同时附上自我解读。
所以电影好不好全凭弁士一张嘴,就算是品质一般,弁士口吐莲花也能给讲成爆款,而且当时日本的审查比较严格,弁士能巧舌如簧地绕开敏感情节,既开车又不会发生车祸。
谁掌控了观众,谁就有话语权,所以弁士在日本电影界地位很高,名家甚至能决定一间影院的兴衰,有人说日本从没有无声电影时代,因为没有弁士配解说的电影根本没人看。
不过昨天夕阳老师告诉我,说弁士的存在也无形中压制了电影创作,反正有弁士的解说,电影拍成什么样无所谓,从导演到演员都不思进取。
《默片解说员》的故事开始于1915年,大正天皇在位,这十年日本经济蒸蒸日上,也相对和平,电影业蓬勃发展。
一堆人在空地上拍电影,反正也没录音设备,演员无需记台词,只要嘴皮子动就行,前几天我看了个片场视频,那些演员嘴里就喊“12345”,把我乐的发抖,反正后期再配。
故事主角——小男孩俊太郎站在围观拍片的人群中,他从小发下宏愿,要当像山冈秋声那样的名弁士,在片场俊太郎认识了女孩梅子,小伙子为她去偷牛奶糖,从小就很会撩。但梅子很快搬走了,爱情小火苗只能多年后再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