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式风格讲究一个随性,用生命去娱乐,唯快不破。
可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放眼整个主持圈,谢娜是唯一一个不分场合地点。
将“装疯卖傻”进行到底的“一线”主持人,没有之一。
但如果真的寻本溯源,她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还得从27年前的春天开始说起。
1995年,15岁的谢娜出于对舞台的本能向往,参加了《全国影视表演推新人大赛》。
那时候的她,连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都做不到。
想象一下,比赛现场,男帅女靓。
每个人都是踌躇满志,操练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只有谢娜,吊儿郎当,在后台乱窜。
轮到她时,她咧着嘴,笑呵呵地走上台,用一口糟糕的川味普通话表演《蝴蝶梦》。
这场面,要多糟糕有多糟糕,要多辣眼睛有多辣眼睛。
在场评委们又不是集体耳聋眼瞎,压根没人看得上这个小丫头片子,没等表演完就请下来台。
谢娜倒也不恼:
“条条大路通我家,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扭身去了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
1998年,还没毕业的谢娜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口气拖着三个大箱子,从四川到了北京。
她没想过自己的处境,如今的现实,和未来可能会遭遇的一切问题。
全靠着“自己的本能”,摸着石头过河。
疯疯癫癫地入行,专业学了半截就要北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