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与友人
然而,从未因获奖,荣耀加身而感到完全满足的张瑜,还是走出了她梦想中的那一步:进修深造。
这时,同为“事业狂”的张建亚未曾感受到二人婚姻的危机,“事业心”作为他如情敌一般的力量,悄然掌舵,改变了二人的命运。
张瑜在听闻北京电影学院要开设能力提升班时,她果断报名参加,最终北影校长建议她:可以去更大的舞台发展。
1985年11月,张瑜便跟随着“出国热”的潮流,飞赴美国求学。
告别了自己如日中天的事业,与新婚的甜蜜期都没有完全度过的丈夫就此暂别。
张瑜
留学期间,张瑜获得了美国中西文化交流桥梁组织和旧金山某基金会以及香港艺人之家等团体提供的助学金。
在生活方面,二人的异国恋并没有经济遭遇困境。
让张瑜有所烦扰的是国外的全英文授课,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她而言,攻克语言障碍,从而深入学习电影知识并不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
在南加州北岭大学学习电影制作的那5年,她每天清晨6点起床,乘车赶往几十公里外的学校读书,晚上回到家还要做大量作业。
为了减少“被资助”的负罪感,她还在业余时间教孩子学习中文,在律师事务所中当办事员获得报酬。
后来,经朋友介绍与日本富士健康器材公司签了3年的广告模特合同。
这个样貌上美艳娇俏的女人,内在有着非同寻常的刚毅。
张瑜
张瑜去美国的那几年,张建亚作为上影厂导演,在事业上屡屡有所突破,1987年同吴贻弓合拍了具有突破意义的荒诞喜剧《少爷的磨难》。
该片成功成为当年上影厂的票房吸睛之作。
从《三毛从军记》《王先生之欲火焚身》开始,张建亚正式开始自觉地以一种文化自嘲的喜剧形式来树立个人的创作美学和风格。
张瑜也已优异成绩获得学士学位,并开创了自己的贸易公司。
在个人发展上,二人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丝毫没有显现出不同步的现象。
张建亚
然而,让张瑜深感崩溃的瞬间,便是一封封可以击溃张瑜心理防线的信件,是张建亚以工作之便来美国找她时,那些短暂的狂喜。
短暂拥有与长久失去交替出现的温暖,让故作坚强的张瑜格外难熬,长时间的异地分居,永远没有孤军奋战心里的力量来的纯粹。
1989年,张瑜终于还是向张建亚提了离婚。
没有第三者插足,甚至二人的感情都没有完全破裂,在梦想与爱人的疯狂撕扯中,张瑜走向了张建亚所在的另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