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皮影戏的歌谣,皮影戏唱词有哪些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4-05 10:53:40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最早流行于北方广大地区。传说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亡故,齐人方士以纸剪成影像招魂,后来的影人艺术,正是来源于这种剪人技艺。在历史的进程中,皮影戏随流浪艺人经中原传入三峡,巫山县骡坪镇为其重要的传播发祥地。

世世代代的传唱并结合本土文化,皮影戏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逐渐演变成为独具地域特色的三峡皮影,同时也形成了一大批皮影群体和皮影家族,使三峡皮影声名远播。

三峡皮影歌谣曰:“皮人儿苦,皮人儿累,一怕生病二怕路,三怕土匪四怕猪。”一是因为他们流浪卖艺,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所以最怕生病。二是三峡地区偏远崎岖,看到的屋,走得哭,山高路远,烈日暴雨,走路最多最苦。三是怕遇到土匪,因为没有值钱的东西,不怕抢劫,但土匪抓住他们,就要他们一演三五天,分文不给,受尽欺凌屈辱。四是风餐露宿,野兽袭扰,经常在山路荒野相遇,生命没有保障。此歌谣形象地反映了皮影艺人生活的艰辛。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三峡皮影内容得以不断丰富,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歌词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和民俗风情,逐步成为当地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传统戏剧形式。

三峡皮影根据剧情分为两大类:古代戏和现代戏。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如《封神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西厢记》等,其音乐唱腔糅合了川剧、湖北梆子戏、土家族“端公舞”等音韵,并加进了巫山本地的山歌和民间小调,显得神秘而奇特。古代戏,内容丰富,歌词明快,曲调随剧情变化,时而欢快,时而高亢,时而悲怆,时而雄壮。现代戏,在正戏开头或中间或结尾插入段子,有些是念白,现编现说,后面随主人身份不同念白亦不同,如主人家是种田的,就说“一籽落地,万担归仓”;主人家是做生意的,就说“取四方之财,享八方之福”等。非常灵活,随口便来。

关于皮影戏的歌谣,皮影戏唱词有哪些(1)

鼓乐齐鸣(吕建中摄影)

关于皮影戏的歌谣,皮影戏唱词有哪些(2)

出将入相(吕建中摄影)

三峡皮影亦有“九板十三腔”。“板”指乐器演奏,“腔”指唱腔,韵律极为严谨。九板包括[抠板]、[倒板]、[三板]、[苦板]、[高腔]、[一字]、[二流]、[四平]、[七句半]等。有的急促,有的悠缓,有的雄壮,有的凄婉,皆随剧情而定。十三腔包括[一字]、[二流]、[抠板]、[倒板]、[三板]、[苦板]、[高腔]、[四平]、[七句半]、[滚板]、[南路]、[上天梯]、[香罗带]等。除此之外,还有创新与借用的呆呆调、花鼓调、可可调、唢呐板、堂戏调等。

三峡皮影一般七八寸长,动物造型有牛、马、龙、虎、狗、鸟等,人物造型中光头型就有100多种,生、旦、净、末、丑及老少、男女俱全。脸上画的颜色代表不同含义,粉脸是奸臣,黑脸是忠臣,红脸是武将,绿脸是妖怪。正面人物装正面人物头像,反面人物装反面人物头像,唱腔和人物相适应,该男声则男声,该女声则女声。形式随剧情而定。

三峡皮影一般由三人,最多五人表演。分为统子(又称“上手”),即打鼓者,管调门;下手,司职打锣、钱、梆子等;拦门(又称“走影”),摇皮影者;文场,拉二胡,吹唢呐、笛子等。

“统子”是整个皮影班子的“舵手”,是三峡皮影的灵魂人物,要求个人技术好,在班中有威望,是辈分年龄较高的长者。整个板与腔的相互配合,皮影的动作和内容的整齐统一,都由他指挥。但因为人少,每个人不可能只精一样,所以每个人吹拉弹唱摇皮影样样都行,累了可以互相交换。

关于皮影戏的歌谣,皮影戏唱词有哪些(3)

皮影传神(吕建中摄影)

三峡皮影原始古朴,制作精细,形态生动,音韵起翘,唱念悠扬,表演活泼,风趣幽默,形神兼备。三峡皮影古老而稀有,各类唱词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生活情趣和相互鼓励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独具巴渝民间文化特征的民间传统戏剧形式。

三峡皮影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

代仕国(1963—),男,汉族,重庆市巫山县人,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峡皮影代表性传承人。20岁开始学艺,现为三峡皮影第十五代传承人,第十八代班主。熟练掌握三峡皮影戏各种技能,多次赴国内各大城市演出,获得好评。

摘编自: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身边的戏剧》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