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难以想象,那个写着“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我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的郭敬明,成为了一个以“辩论”著称的中年人,涂满发胶,义正辞严。
尽管他依然身形瘦小。
20年的时间不算短,很多人的一生不过也就这么长,魔幻一般的数字,却是翻转两极的祸端。
风起时世纪之交,由《萌芽》杂志和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十多所著名高校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于其时爱好文学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场早于超女的“选秀之旅”。
后来被一些新媒体人称为“纸媒最后的狂欢时代”。
这也是一场“造星运动”。在第一届的时候,后来登上神坛的韩寒就以《杯中窥人》获得比赛的一等奖。
而将近两年后,来自于四川自贡的郭敬明,带着父母多年的积蓄来到上海后,尚且今日不知明日事。如进京赶考的古时举子一般,安顿好行李后,打听到参赛的地点,方才算过了这人生头里第一关。
来到繁华的大城市,郭敬明对于自己的才华从未有过疑虑。
他曾在著名的文学网站“榕树下”以“第四维”发表过多篇作品,这是“小四”称呼的由来,也是他的底气所在,“新概念的作文大赛”就是他成名的阶梯。
“整个城市在我脚下斑斓闪烁,而当我穿过薄薄的云层的时候,脚下的灯火已经如同满天的繁星了,而那片黑色的大地,那个生我养我的黑色盆地,就真的如同一幅漆黑的天幕。”
郭敬明在他的参赛文章《假如明天没有太阳》里如此写道。
来自于偏远地域给予他了从未被抹掉的自卑,以至于他在之后的散文集《爱与痛的边缘》以及小说里,不断梦呓般的重复强调他有多喜欢上海的香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