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长龙文章一出场的台词就让人过目不忘:
“我去过的那些地方,我们没了的地方。
北平的爆肚涮肉、南京的干丝烧卖。还有销金的秦淮风月,上海的润饼蚵仔煎,看得我直瞪眼的花花世界,天津麻花狗不理,广州艇仔粥和肠粉。
旅顺口的咸鱼饼子和炮台,东北地三鲜、狗肉汤、酸菜白肉炖粉条,苦哈哈找活路的老林子,火宫殿的鸭血汤,还有臭豆腐和已经打成粉了的长沙城。”
这段台词里出现的地名,都已经沦丧,从北京到南京,龙文章吃不到当地的风味小吃,也去不了当地的风景名胜。
亡国灭种的悲情,呼之欲出;爱国守土的情怀,感人肺腑。
这种爱国主义没有曲高和寡,更没有生硬的洗脑口号,而是以“衣食住行”的基本盘,牢牢锁住了观众的心。
在老百姓眼里,生存与生活为第一要义,爱国主义离我们似乎很远,它看不见、摸不着。
只是,当日寇的铁蹄肆虐华夏,东北,华北,华南,各地相继沦陷时,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风味小吃吃不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被打乱了。
这时候,我们才发现,国家离我们真的很近,亡国离我们真的不远。
在知乎上有个问题:“什么时候你意识到你那么爱祖国?”
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当我在美国吃腻了汉堡包与可乐时,我忽然看到街上有家中餐馆,我的嘴不争气地流口水,我的脚拼命地往那迈,不管多贵,我都想去狠狠吃一顿。”
“因为那是我们中国的味道。”
宏观上,《团长》弘扬爱国主义正能量,在微观上,《团长》描绘的是复杂的人性。
剧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有象征与隐喻,他们都是时代的投射,映衬出我们不知道的历史斑驳。
这种象征与隐喻,不仅仅是通过名字的内涵来展现,也通过人物的性格,行为特征来告知世人。
孟烦了,战争中底层士兵,没有背景与人脉,全凭一腔热血*敌报国。
其中,“烦”与“凡”谐音,“孟”与“梦”谐音。平凡人的梦想,终究只是梦想。
他们没有名望,没有官阶,生来平凡,毫无特长。
孟烦了年轻时,喜欢喊口号、上街游行,表达政治诉求与愿望。
那时他也是有梦想的,他的梦想就是:打破国家积贫积弱的不平等事实,以一己之力改造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