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后半段对于社会部分的描写,却冷酷而残忍,整个基调十分压抑。这种强烈的对比看起来是对青春已逝的一种怀念,但却怎么看怎么违和,令人十分不舒服。
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尽管进入职场后和在学校时整个人产生了不少变化,但电影的体现实在是太夸张了,已经脱离了正常人的生活。
再加上故事本身其实还是老套的恋爱故事,没有什么新意。所以在最初的好评过后,豆瓣的分数也从7以上下降到了6.5,算是正常水平。
《致青春》作为一部电影好与不好其实并没那么重要,但它开了一个头,因为大家发现,把青春疼痛题材搬上大银幕,是一个非常赚钱的生意。
就算题材再老套,哪怕像过去的韩剧一样通篇就是堕胎劈腿出车祸,或者失忆自*出国,只要带上回忆青春,照样有人看。
并且这类电影投资少,成本低,不需要花太多钱在服化道上。只要IP足够吸引人,再加上流量明星,保准回本。
于是,一大批改编自热门小说IP或者怀旧金曲,打着怀旧牌的电影横空出世。他们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让观众们在电影院里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热门小说改编的都是曾经在学生群体中十分流行的小说,比如著名青春伤痛文学作家饶雪漫的《左耳》。
尽管这部电影取得了4.85亿票房的成绩,但电影的豆瓣评分只有5.6,不及格。就这还是因为不少人看在《左耳》这本书是童年回忆的面子上,看在导演是五阿哥苏有朋的面子上,才给了比较高的分数。
用一位网友的话来概括这部电影的主题,大概是这样的:
好多次,我都没办法跟同样好奇的朋友复述这个故事,
是说“一个自以为炫酷的幼稚男青年因为无法释怀的幼年阴影而对无辜少年实行打击报复并成功摧毁对方人生”,还是说“一个自以为炫酷的无脑女青年为了得到自认为轰轰烈烈的爱情而将另一个人的感情玩弄于鼓掌”?
是说“一个无病*放着好日子不好好过的女孩成功的与所有和她闺蜜谈过恋爱的男人恋爱”,还是说“被白富美包养的小白眼狼劈腿无脑女青年并在其死后与其闺蜜你侬我侬”?
总之一句话,就是狗血,谁的青春会是这个样子啊?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匆匆那年》《泡沫之夏》等等一系列的影片,都是看看海报和推介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的作品,主旨内容都大同小异,换汤不换药。哪怕是近年来获得无数好评的《七月与安生》,本质上来说也是一样。
甚至到后面,拍着拍着,连缅怀青春的共鸣,很多观众朋友们都找不到了。
比如《致青春》的续集,学生时代基本没啥共鸣。乌鸦看完了到现在,也只记得里面的两句台词,一句是著名的电力十足的“苏韵锦你欠我这里的用什么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