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在北京光华路的宿舍楼里,一个小男孩呱呱落地。
父亲叫吴天波,母亲刘秀全是药店的职员。
而孩子的名字刚好取自两人的名字,各取一字,吴秀波变成了这个孩子的名字。
名字带着满满爱意,但吴秀波与父母的关系却差强人意。
虽然身在双职工的家庭中,可以享受到优渥的待遇。
但童年时期的吴秀波甚少见到忙碌工作的父母。
而他也被父母送到了八姨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久而久之,吴秀波与母亲的关系不太亲密。
一年与母亲接触的时间不多,见父亲的次数更是少之又少。
多年后,有人问他父子关系,
而他却只说了一句话:“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的人。”
唯一一次与父亲亲密接触,还是掰腕子,除此之外尽是疏离。
一年到头,父子俩说话总共不超过十句,更多的却是相顾无言的“尴尬微笑”。
也是从那时起,沉默成了吴秀波的主旋律,
而他最好的朋友却是挂在脖子上的家门钥匙。
年龄稍微大点后,吴秀波被接回了家里,但独自一人的生活却不曾改变。
但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慢慢改变了他的生活。
小学五年级时,父亲将他同父异母的哥哥接回了北京。
陌生人物的突然到访,让吴秀波略显紧张,但跳脱的哥哥却抚平了他内心的不安。
从那之后,两兄弟少不了被人对比。
在性格上,一个欢快,一个安静;在学习上,一个是学霸,一个却被老师嫌弃。
久而久之,吴秀波反感学习,反感学校,甚至一度罢课罢学。
1983年,15岁的吴秀波朝父亲丢下了一句“不念了”,匆匆离开了家。
而抽着烟的吴天波却没说一言半语,或许是对吴秀波有所亏欠,一家人竟然默许了他的决定。
从那之后,被老师嫌弃的吴秀波,彻底成了“社会闲散人员”,
每天无所事事的闲散游逛,去公园打拳,可打着打着却碰到了天赐良机。
偶然一次,吴秀波买了一份《北京晚报》,无意间瞥到了铁路文工团的招生信息。
拿着报纸,他匆匆报了名。
靠着在公园打拳的三脚猫功夫,评委刘锡田将吴秀波留了下来。
1984年,吴秀波走进了铁路文工团,和傅彪、张涵予、张秋芳成了同学。
那时,谁都不知道,年纪轻轻的吴秀波悄悄地摆脱了沉闷的性格,
开始谈起了恋爱。
在一众六零后里,吴秀波率先从男孩变成了男人,
整日在文工团里作诗喝茶,那段日子好不潇洒。
但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在接二连三在重要场合迟到后,吴秀波辞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