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听到《那一天》这首歌,就觉得有些听不下去,不是降央卓玛唱得不好,而是曲作者完全曲解了诗人仓央嘉措的诗意,从而误导了演唱者。不错,诗人是个僧侣,但是,全诗表面宁静,内在却激情奔涌:那一年 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遇。
仓央嘉措
而曲作者误以为,来自佛教的音乐一定是宁静的,这样的悟性真的让人很无语,活活把一首传世佳作给糟蹋得面目全非。听完整首歌,全然感觉不到那种内在的激情和力量。我想,如果诗人还在世,也会失望至极。
为了让音乐与这首传世佳作相匹配,有能力的音乐人应该重新给《那一天》谱曲,并另请歌唱演员重新演绎。
多年前,郑均专门去西藏采风,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歌曲《回到拉萨》,激情的音乐,豪放的演唱,让人并不觉得摇滚亵渎了拉萨这个佛教圣地,反倒觉得这才是离天很近的地方的本来样子。试想,那些磕长头匍匐于山路的藏民,内心潜藏了怎样一种信仰的力量,而游客朝圣的脚步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西藏,并不宁静,而激情四射。
西藏游客
透过诗作《那一天》,不难看出,作者身虽僧人身,却有一颗凡人心,这不,其叙述语言充满了流行元素,显得青春洋溢: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磕长头的藏民
遗憾的是,曲作者却怀揣一颗苍老之心,把一首激情奔涌的好诗糟蹋得老气横秋,瘫软无力。佛教,并非你想象中的幽深静谧,网上看看你就知道,出家人的生活也丰富多彩,他们可以闭目诵经,也可以练功习武,飞檐走壁,展绝世轻功,甚至戴着拳套,登上武林风的擂台。而释永信运用现代运营模式,才让少林寺那么火。
我不知道《那一天》的曲作者的年龄,但不管年轻与否,作为艺术工作者,应该永葆青春活力,才能创作出与时俱进的好作品。
普通听众虽非专业人士,但哪首歌好听,哪首歌难听,逃不过他们敏锐的耳朵,为什么现在电视上的歌手比赛,除了专业评委,还增设了听众评分,就是因为歌唱这门艺术并非圈内人士孤芳自赏,而是要被大众所接受,歌曲才有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