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电影中,刘培强所在的空间站隐藏着承载人类最后希望的“火种计划”。小说中,“飞船派”和“地球派”的争论也一直存在。毕竟推动地球太难了,是不是造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让人类直接坐飞船离开更靠谱呢?刘慈欣借文中人物之口解答了这一疑问:“飞船派”不靠谱。
小说中人类的科技水平明显高于电影,可以造出像纽约或上海那么大的宇宙飞船,但仍远远达不到要求。因为在“流浪地球”计划的路线图上,最近的有行星的恒星在八百五十光年以外,当时人类能建造的最快的飞船也只能达到光速的百分之零点五,这样就需十七万年时间才能到达。飞船规模的生态系统连这十分之一的时间都维持不了。
9电影沿用了小说中“联合政府”的概念。小说中,联合政府最终被反叛军推翻了。
“太阳即将爆炸”的预言是“流浪地球”计划的起点,然而“太阳何时爆炸?”的疑虑一直在民间流传。民间组织研究发现,在地球经历重重坎坷,终于离开太阳系后,太阳似乎没有任何要爆炸的迹象。于是全球人民愤怒了。民众怀疑是联合政府编造了“太阳即将爆炸”的谎言,以此推行集权统治,叛乱席卷全球。
最终,联合政府被推翻,地球驾驶室五千名工作人员被带到大海的冰面上,让零下百度的严寒慢慢夺去了他们的生命。十几万人围观了这场死刑,并齐声高唱《我的太阳》。
值得一提的是,从时间线上来看,这一情节发生在地球掠过木星之后。也就是说,如果电影《流浪地球》拍摄续集,这一情节仍可能出现在电影中。
小说中,就在《我的太阳》的歌声中,太阳爆炸(氦闪)了(此时地球已经离开太阳系,人类暂时幸存。小说结尾时,“流浪地球”计划仍在正常进行中。和电影中的描绘一致,地球还有约2500年的路程要走)。
10刘培强驾驶飞船点燃木星的情节在原著小说中是没有的,但这一设定和刘慈欣另一篇名为《全频带阻塞干扰》的短篇小说很像。
在《全频带阻塞干扰》中,中国遭到北约军队全面入侵。在中方军队节节败退之时,中方宇航员驾驶飞船冲向太阳,引发了一场巨大的磁暴,致使地球上的通讯全部中断。回到最原始的作战方式后,中方军队最终击败了北约军队。
11电影中,地球最后的希望在于点燃木星,而当时地球和木星的距离为七万公里,超出了洲际导弹的射程。在小说中,人类已经拥有了威力更加巨大的武器——反物质炸弹。虽然刘慈欣没有明确写反物质炸弹的射程是多少,但从它击碎的小行星碎片与飞船的相对速度能达到一百公里每秒这点看,射程应该远大于洲际导弹。
另外,小说中的地球拥有太空舰队的保卫,太空舰队的巡航范围为一百五十万公里。也就是说,小说中是不可能出现“想点燃木星,但够不着”这种尴尬局面的。
12电影中,刘培强为了抢回飞船的控制权,用伏特加点燃了人工智能系统“莫斯”。“莫斯”满怀幽怨地说了一句:“让人类始终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望。”这句台词突显了机器与人类的差距,人类正是靠着这种“不理智”,抓住了最后的希望,完成了自我拯救。
小说中也有类似的台词。在反叛军攻陷地球控制室后,联合政府的最高执政官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本来可以战斗到底的,但这可能导致地球发动机失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过量聚变的物质将烧穿地球,或蒸发全部海洋,所以我们决定投降。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在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但也请所有的人记住我们,站在这里的这五千多人,这里有联合政府的最高执政官,也有普通的列兵,是我们把信念坚持到了最后。我们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证实的那一天,但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以后所有的人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自己的眼泪,这颗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们永恒的纪念碑!”
同样的台词,放在小说的情境中,暴露的是人性的弱点,是浩瀚宇宙中人类无法摆脱的苦难。